要说“美国制造”这块金字招牌,现在算是砸手里了。
“工业明珠”波音公司,连续6年亏损,累计净亏损360亿美元。
到了2024年,商用飞机板块营收暴跌近三分之一,连引以为傲的防务和安全板块都开始亏钱。
![]()
这哪是一家公司的问题?美国政客从奥巴马到拜登,换着花样喊“制造业回流”。
可现实是,这工业强国,快成“笑柄”了。
“美元诅咒”与“金融空心”:美国制造的“原罪”
要扒美国制造的皮,得从根上挖,这病根,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埋下了。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金融”干掉“工业”的阳谋。
美国人发现,辛辛苦苦造袜子、造钢铁,不如印钞票、玩金融来钱快。
尤其是靠着“美元霸权”,美国资本舒舒服服地在全球布局产业链,把高污染、低利润的活儿全甩了出去,自己只留高科技和金融。
这套玩法,在经济学上有个词,叫“美元诅咒”。
![]()
意思就是,你当世界货币是爽,但强势的美元,必然导致你本国的出口商品死贵,而进口商品又极其便宜。
一来二去,谁还傻乎乎地在美国本土开工厂?本土制造业就这么被自己“优化”掉了。
结果就是“产业空心化”。
中国制造业规模在2010年就超过了美国,成了“世界工厂”。
而美国本土呢?只剩下一片萧条的“铁锈带”,连曾经的“世界汽车之都”底特律,都一度濒临破产。
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基本都在12%以下晃悠。
要说这股“歪风”的缩影,那必须是波音公司。
以前的波音,是典型的“工程师文化”,安全、质量、工艺是第一位的。
可自从1997年那场大并购之后,波音就“变味”了。
![]()
“工程师文化”被“一切向钱看”的股东文化取代。
为了财报好看、股价上天,公司疯狂压缩科研成本,把大量核心零部件外包,甚至自己开金融公司搞贷款。
好好一个飞机制造商,硬是把自己玩成了“一个会造飞机的金融公司”。
这套路熟不熟?这就是美国制造业的“原罪”。
当“钱生钱”比“造东西”更重要时,飞机掉下来,只是时间问题。这根本不是技术问题,是系统性的腐朽。
回流的“天坑”:政客在作秀,现实在打脸
家底都快掏空了,美国政客们倒是不慌,他们觉得手里还有“王牌”——加关税。
特朗普(Trump)政府也好,拜登(Biden)政府也罢,都以为把关税拉满,工厂就得“哭着”回美国。
对于这帮政客的“天真”,一位在中国干了15年玩具制造的美国公司首席执行官(CEO)莫尔森·哈特,直接开喷了。
他说,这帮高喊“关税救国”的人,可能这辈子都没进过工厂,纯属脱离现实的幻想。
![]()
为啥?因为美国的回流“天坑”,多到填不平。
第一个坑,是“天价”的人。
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是越南工人的近6倍。
贵就算了,关键是“没人”。
美国普查局调查显示,20%的美国工厂因为劳动力供应不足,压根没法满负荷运转。
莫尔森·哈特说得更难听:“美国人早就不习惯制造业的艰辛了。”
第二个坑,是“古董级”的厂。
全美国大概有5万家工厂,你猜多大岁数了?一半以上,超过30年。
![]()
想建新的?
先不说受通胀影响,过去四年工厂建设支出已经翻了一番。
光是走手续,在美国新建一座工厂,至少需要两年。
建好了,想让它高效运转起来?再等6到12个月。等这套搞完,黄花菜都凉了。
第三个坑,是“打不断”的链。
美国政客以为加税是打中国,其实是连着自己一起打。
现在的全球供应链,早就不是“你产我销”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嵌套”关系。
举个例子,中国一家叫“金河生物”的公司,卖的是啥?猪饲料添加剂(金霉素)。
就这么个不起眼的玩意儿,却是美国养猪业的命脉。
![]()
这家公司早在1994年就拿到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认证,跟美国本土企业深度绑定了30多年。
你美国敢加关税?行,金河生物反手就给美国客户涨价,把成本全送了回去。
这就是全球化,政客的“一刀切”,在现实的产业链面前,就是个笑话。
最骚的操作:用“人工智能”卷死“制造业”
如果说,前面这些“原罪”和“天坑”都还算是“旧伤”,那美国制造现在面临的“新伤”,才叫真正的“黑色幽默”。
“制造业回流”喊得震天响,结果正面临一个意想不到的“内部敌人”——人工智能(AI)数据中心热潮。
没错,美国制造业不是输给了中国,也不是输给了越南,而是快被自己的人工智能给“卷”死了。
![]()
为啥?因为这两个行业,抢的是同一种资源:资金、电力和劳动力。
首先是抢钱、抢地。
科技巨头们有多疯狂?他们预计到2030年,要向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入高达4万亿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堪比19世纪的铁路建设狂潮。
资本是最诚实的。2025年(今年)以来,美国数据中心建设支出激增了18%,而新工厂建设支出,却萎缩了2.5%。
钱都跑去搞人工智能了,谁还给你盖工厂?
最经典的例子在俄亥俄州洛兹敦。
2017年,特朗普(Trump)跑到这儿,指着一家快倒闭的通用汽车工厂,承诺一定“把工作带回来”。
结果呢?通用汽车还是关了厂。
![]()
如今,软银接手了这座厂房,你猜要干嘛?不是为了制造汽车,而是为了生产“数据中心设备”。
这简直是“美国制造”2025年最大的笑话。
其次是抢电。
数据中心就是“电老虎”。在高盛的数据中,数据中心密集区,批发电价在过去五年内暴涨了267%。
美国的公用事业公司都快被逼疯了,正在疯狂投资燃气轮机。
制造业那点可怜的利润,可能还不够交电费的。
最后是抢人。
建工厂和建数据中心,抢的是同一批建筑工人。
![]()
美国建筑承包商协会(ABC)的数据显示,美国今年缺少43.9万名建筑工人。
人去哪了?ABC那23000家成员企业里,五分之一都在9月份签订了数据中心的项目合同。
制造业工厂连找个合格的电工和暖通承包商都费劲。
最讽刺的是政策。
科技巨头们能轻松搞到“关税豁免”,好进口他们的服务器硬件。
而可怜的制造商们,想进口点机器扩建工厂,却要承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重的税负。
![]()
这就是“美国制造”的真实现状。
它就像一艘破船,40年前自己把船底凿穿(金融空心化),现在好不容易想补窟窿(制造业回流),结果发现,船上另一伙人(人工智能)正疯狂地把补船的木料和钉子抢走,拿去造更豪华的游艇了。
参考资料:
加征关税难解“美国制造”之困.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8-14
全球瞭望丨美国重振制造业难在哪里?.新华社.2025-05-03
关税战救不了“美国制造”的十大“理由”.中国经济周刊.2025-04-15
波音危机背后是美国制造的系统性缺陷.环球时报.2024-03-21
美制造业衰落与“美元诅咒”有关.环球时报.2024-04-23
资金、电力、人才都抢不过!美国制造业正在输给AI.华尔街见闻.2025-10-27
美国制造业回流,那么容易吗.中国经济周刊.2025-05-1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