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的人以后养老可能要靠自己了,那些还指望退休后能拿高额退休金的,大概率是不可能了。今年“十五五”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跟咱们每个人的未来都有关系,那就是公共服务均等化。说白了,就是无论你在体制内上班,还是在外头跑网约车、送外卖,以后的养老金不再分三六九等,大家拿到的都差不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背后有两个核心逻辑:一个是上层想要给养老和财政减轻负担,第二个是想让所有人的养老待遇更加公平。
先说说上层为啥要给养老和财政减负。不是国家抠门,是老龄化带来的财政压力太大了,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90年代的国企改革前,单位分宿舍,孩子能从厂办的幼儿园一直读到子弟学校,看病有职工医院,下班还能泡个澡,这样的生活谁看了不觉得踏实啊?
可随着年龄的增大,这批职工慢慢也就退休了。光养这么多退休职工,再加上各种福利开销,这谁扛得住啊?企业赚的钱都搭进去了,不改革,企业就得倒闭,职工的饭碗也保不住。
那现在的情况呢?不是一个企业在扛,是整个国家社保和财政体系在扛。复旦大学有个教授曾经在经济学期刊上发表过研究,说到了2020年,全国财政供养人员大概有684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5%,这也就意味着每20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在吃财政饭。更麻烦的是老龄化的问题,现在离婚率大幅增加,出生率大幅减少,劳动力和领养老金的老人不成正比。
有数据显示,到了2025年,每两个年轻人就得养一个老人,往里交钱的人越来越少,往外拿钱的人却越来越多,社保压力能不大吗?
而这些年,国家是靠国有资本和财政补贴等办法,才保证了咱养老金的按时发放。但长远来看,压力还是不轻的。所以近几年的体制降薪、清退编外人员等等操作,都是在给财政减负。还有职工的医保统筹、开放三胎等等,都是为了缓解老龄化而出台的政策。单个看好像都挨不着边,但合在一起,却能缓解养老压力,给我们提供基础的养老保障。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近两年的社会环境。都知道这两年压力大,大家都不敢消费,兜里都没钱。全国有差不多13亿人在体制外,像咱们的农民、外卖员、网约车司机、代驾,还有打零工的,他们大多都是按最低档次的社保来交的,退休后就只能拿几百、几千;而体制内的人,就算是最基础的岗位,退休后也能拿六七千,这谁看来心里平衡呢?那如果你是决策者,能不考虑这13亿人的想法吗?
所以说,“十五五”体系并不是要砸了谁的铁饭碗,而是让整个养老体系能够走下去,一碗水能端平。要是13亿人都能有个安稳的晚年,社会消费不就搞起来了吗?到处都和和美美,这多好啊,你说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