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国的国际关系理念强调主权平等、协商共识,与西方强调成文规则和干预机制不同,中国倾向于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近年来,中国通过斡旋沙特和伊朗复交、成立国际调解院、推进“一带一路”合作等实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富有东方智慧的公共产品。中国倡议顺应了时代需求,得到了许多国家,尤其是“全球南方”的认可。中欧之间有巨大的共同利益,而没有不可调和的冲突,双方应深化交流,增进理解,共同铺就多极世界之路。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
作者:安德烈亚·卡利朱里
(Andrea Caligiuri)
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于9月3日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既是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望,更成为观察中国全球角色演变的一面“镜子”。从欧洲视角审视,这场纪念活动引发了对中国历史贡献与当代治理创新的全新思考。
中国在14年抗战中伤亡逾3500万人,但这段历史在西方历史与外交叙事体系中常常被淡化,远不如诺曼底登陆或斯大林格勒战役那般家喻户晓。若缺乏对这段历史的深刻反思,便难以全面理解中国对主权独立、不干涉内政和反对单边主义的坚定主张。与西方强调成文规则、普世准则、干预机制、等级结构及自由价值观输出的传统不同,中国的国际关系理念根植于主权平等、和合共生、协商共识与务实精神。在中国看来,国际法不仅是一个约束性框架,更是一套预防冲突、促进合作、包容差异的治理体系。
西方法律体系是基于欧洲传统,历经数百年塑造而成的,强调通过法庭裁决、制裁措施或维和行动推行“普世”法律规范,常将对外干预与人权、民主或全球标准化挂钩,高度依赖机构内部的等级决策机制,使强国拥有不成比例的话语权。同时,它们将法律与文化软实力割裂,重形式程序轻对话协商。相比之下,中国将外交斡旋、文化互鉴融入法律哲学,更倾向于通过谈判协商而非司法强制或外部干预解决问题,主张根据区域文化语境灵活调整原则,而非推行“一刀切”模式。这种外交风格生动体现了东西方差异。
![]()
图片来源:新华社
2023年在香港成立的国际调解院,正是中国这种战略远见的生动实践。该机构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平台,尤其关注常被现有机制边缘化的“全球南方”国家需求,其创新性的国际政治经济冲突调解模式已引发了欧洲的关注。国际调解院与欧洲长期倡导的对话和平解决冲突理念不谋而合。对中国而言,这体现了构建多极新秩序必须立足于法治、外交、对话与主权尊重的信念。
中国参与国际危机调处的独特方式颇具启示意义。2023年,沙特与伊朗在中国的斡旋下实现关系正常化。欧洲将这一事件视为中国调解能力提升的明证,而对于寻求摆脱西方中心外交框架的“全球南方”国家而言,此类事件更是引发了强烈共鸣。
然而,尽管欧洲认可“中国式商量”对维护全球稳定的积极作用,但在直接涉及其自身战略利益的议题上,仍持谨慎态度。欧洲分析人士正在评估中国在化解全球冲突方面的影响力上升究竟意味着什么,权衡中国方案的实效性、透明度、国际法遵守程度及潜在制度竞争等问题。然而,这种矛盾心态不应阻碍欧洲同中国深入开展高层对话,以维护国际和平安全,促进中欧合作。
![]()
图片来源:新华社
此外,中国发起的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机制,旨在为多极世界的发展融资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替代性资源,补充并改革现有西方主导的机构。“全球南方”国家普遍认为,这为打破西方长期主导的规则体系桎梏提供了可行路径。对此,欧洲的态度比较微妙:一些政策制定者视其为传统框架的竞争者,但更多人承认这些倡议回应了现实诉求,认为建设性参与有助于增强全球稳定与包容性。
更应看到,中欧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双方均致力于多边主义、气候行动与全球经济稳定,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维系深度互联的全球经济方面存在共同利益。
文化外交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式国际关系理念的传播。欧洲人认识到,中国推广语言文化与学术交流不仅旨在提升软实力,也通过促进多边对话、加强互信与合作,服务于实际的外交目标。从欧洲大学里的孔子学院到气候技术联合研究,这些人文交流渠道成为正式外交活动的有效补充。稳定的法治环境不仅有赖于条约机制,还需依托文明对话与共识凝聚。
在地缘政治紧张与经贸互信缺失的背景下,中欧作为倡导多元文明的两大力量,更应深化文化交流以增进理解。此类交流有助于夯实信任基础,为政治、经济、外交合作创造条件,共同铺就通向多极世界的道路。
![]()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Echoes of great civilizations"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杜娟 唐文若
编辑:张钊
![]()
![]()
中国观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国日报旗下的传播型智库,汇聚全球中国问题研究的意见领袖、政商精英和学界翘楚,建设全球中国议题“朋友圈”;集纳海内外“最强大脑”的权威观点,建成内容具有聚合性、权威性和工具性,传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台和中国议题最权威的风向标。
我们关注的重点议题包括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经济、科技、人口、气候环境、卫生健康、粮农土地等。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机构同我们联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关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电话:+86-10-6499585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5号
www.chinawatch.cn

好看,请点 [分享] [点赞] [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