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伙唠了几期学针灸的门道,其实还有些事儿,是我最近几年回头看才慢慢想明白的 —— 比如当年觉得 “没用” 的基础功,后来成了临床的 “救命稻草”;以前嫌麻烦的小细节,偏偏是疗效的关键。今天接着掏心窝子,说说那些 “越品越透” 的感悟,还有对之前聊过的经验再补几句实在话。
![]()
先说说 “经典背诵” 这事儿,之前提过背《经络腧穴学》歌诀和《黄帝内经》,但有个点没说透:背的时候别光 “死记”,得带着 “以后会用到” 的心思去琢磨。刚入学时,我背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只觉得是绕口令,直到后来遇到个咳嗽的大爷,他说 “一咳嗽就肚子胀,还老想上厕所”,我突然想起这句,才明白 “肺和大肠相表里”,光扎肺经的穴位不够,还得扎大肠经的曲池、合谷,加了这两个穴后,大爷的咳嗽果然好了大半。
还有《标幽赋》里的 “气至病所,效如桴鼓”,当年背的时候只觉得 “说得真玄乎”,直到有次给一个膝盖痛的阿姨扎阳陵泉,扎进去后轻轻捻针,阿姨突然说 “哎!膝盖这儿麻了一下,好像有股热流窜过去”,拔针后她立马就能下蹲了。那时候我才懂,“气至病所” 不是空话,是真能感觉到的。现在我背经典,都会在旁边写批注,比如 “这句以后治咳嗽能用”“这句对应膝盖痛的情况”,下次再遇到类似病人,脑子立马就能反应过来。
![]()
再聊聊 “揣穴”,之前说过要摸穴位的软硬、松紧,但还有个小细节:揣穴时得 “顺着经络走”。有次跟诊,老师给一个胳膊痛的患者揣穴,不是直接找曲池,而是从肩髃开始,顺着大肠经往下摸,摸到曲池附近时,老师说 “你看,这儿有个小疙瘩,按下去他会疼”,果然,患者说 “就是这儿疼,抬胳膊时更明显”。老师扎了那个小疙瘩,留针二十分钟,患者说 “不疼了,能抬胳膊了”。后来老师跟我说:“经络就像水管,有时候堵的地方不是穴位正中心,而是旁边的‘岔路口’,顺着经络摸,才能找到真正的堵点。”
我后来学着老师的方法,揣穴时先顺着经络走一遍,遇到痛点就做个标记,再扎针。有次遇到个手腕痛的小伙子,顺着小肠经摸,在阳谷穴旁边摸到个痛点,扎了之后,他说 “手腕不僵了,能转动了”。这事儿让我明白,揣穴不是 “点对点” 找穴位,是 “线对线” 找经络上的堵点,就像找水管漏水,得顺着水管走,才能找到漏口。
还有 “守气”,之前说过要盯着针下的气,别让它跑了,但还有个 “补泻” 的讲究。有次给一个气虚的大爷扎足三里,得气后我用了补法(捻针时顺时针转得多,逆时针转得少),大爷说 “腿肚子暖暖的,很舒服”;后来给一个上火的小伙子扎内庭,用了泻法(逆时针转得多,顺时针转得少),他说 “舌尖这儿凉了一下,好像不那么燥了”。以前我不懂补泻,觉得 “捻针就行”,后来才知道,补泻不是 “形式”,是真能调整气血的 —— 虚的人要 “补”,让气多起来;实的人要 “泻”,让气通出去。
![]()
有个印象深的案例,一个老太太总觉得 “浑身没劲儿,说话都没力气”,我给她扎了足三里、气海,用了补法,留针时每隔五分钟就轻轻顺时针捻一次针,拔针后她跟我说 “好像身上轻了,能多走几步路了”。后来她每周都来扎针,坚持了一个月,说 “现在能自己买菜做饭了,不用麻烦儿女了”。这事儿让我明白,守气时加对补泻,疗效能翻一倍,就像给花施肥,缺肥的要多施点,肥多了的要松松土,不能一概而论。
再说说 “跟诊” 的补充,之前说过要提前准备针具、棉球,但还有个 “记笔记” 的窍门。刚开始跟诊,我总觉得 “记在脑子里就行”,结果过几天就忘了老师说的要点。后来我买了个小本子,每次跟诊都带着,老师说的 “扎腰痛要加肾俞”“治失眠要分入睡难和易醒”,我都记下来,晚上回宿舍再整理,把案例和理论对应起来。比如老师治了个失眠的患者,我就会在本子上写 “案例:女,45 岁,入睡难,扎神门、安眠穴,配合艾灸百会;对应理论:神门安神,安眠穴治失眠,百会调神”。
慢慢的,我的本子记满了案例,下次再遇到类似病人,翻开本子一看就知道该怎么扎。有次来了个失眠的大叔,说 “躺下两小时都睡不着,还老做梦”,我翻本子看到类似案例,扎了神门、安眠穴,配合艾灸百会,留针半小时,他说 “当晚就睡了五个小时,没做梦”。这事儿让我明白,跟诊不是 “看热闹”,是 “偷师”,记笔记就是把老师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不然过了就忘了,多可惜。
还有 “应对病人质疑”,这也是我慢慢学会的。刚临床那会儿,有个病人问我 “扎针真能治我的高血压吗?我吃西药都没好”,我当时慌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后来老师跟我说:“你别跟病人说‘一定能好’,也别慌,跟他说‘我们先扎一个疗程,看看效果,要是有效果就继续,没效果再调整’,再给他举个类似的案例,让他有信心。”
后来再遇到质疑的病人,我都会这么说。有次来了个高血压的大爷,说 “扎针能降血压吗?我不信”,我跟他说 “之前有个大爷,血压 160/100,扎了一个月,血压降到 140/90,西药也减了量,您要是愿意,我们先扎一周试试”,大爷同意了。扎了一周后,他的血压降到 150/95,他说 “没想到还真有用,我继续扎”。这事儿让我明白,病人质疑不可怕,关键是要坦诚,用案例给他们信心,别吹牛皮,也别慌神。
最后想再跟新人说几句:学针灸别急于求成,比如背经典,别想着一周背完《经络腧穴学》,一天背一条就好,慢慢来才记得牢;临床别害怕犯错,犯错了就总结,下次别再犯,比如我之前扎深了让病人疼,后来注意调整深度,就再也没犯过;还有别嫌弃 “小毛病”,比如治感冒、咳嗽,这些小毛病能帮你积累经验,等遇到大病,你就有底气了。
这十年,我从 “啥都不懂” 的新手,到能应对各种情况的临床医生,最大的感悟就是:针灸的学问,藏在每一个细节里,藏在每一次回头看的反思里。当年觉得 “没用” 的基础功,后来成了关键;以前嫌麻烦的小细节,后来成了疗效的保障。所以,别着急,一步一步走,把每个细节做好,把每句经典吃透,总有一天,你手里的针会告诉你,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那些在我成长路上帮助过我的小书,也给大家推荐一本,希望对你也有帮助。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一起叙叙,成长路上都有哪些体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