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3100字)
各位同事:
今天我们聚在一起召开教学质量专题会,核心是想和大家探讨一个看似矛盾却值得深思的问题——教与学的关键,究竟在哪里?我们常说“教学相长”,过去更多聚焦于“教得好不好”“学得认不认真”,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学生成长需求的变化,我们越来越发现:真正决定教学质量的,既不完全是教师“教”的技巧,也不完全是学生“学”的努力,而是连接“教”与“学”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今天,我就围绕这个“连接”,和大家交流几点想法。
一、跳出“二元对立”:重新理解教与学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容易陷入一种思维定式:把教学质量问题简单归因为“教”或“学”的单方面不足。比如学生成绩不理想,要么认为是老师备课不充分、讲解不到位,要么觉得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方法不得当。这种“二元对立”的视角,就像把一根绳子的两端分别抓在手里使劲拉扯,却忽略了绳子本身的韧性与连接作用。
![]()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实早就点明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学”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二者本就是一个有机整体。去年我们开展的“课堂观察”活动中,有位语文老师的课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她没有逐段分析课文,而是抛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你来改编这个故事结局,会怎么设计?为什么?”学生们立刻展开讨论,有的结合人物性格,有的联系生活体验,甚至有小组用情景剧的形式演绎了新结局。这节课上,老师没有“教”太多,但学生“学”得主动;老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思维的引导者”,而连接二者的,正是那个能激发学生内在需求的“问题”。
所以,跳出“教”与“学”的对立思维,核心是要树立“共同体”理念。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也不是学生的“单打独斗”,而是师生共同构建的“学习场域”。在这个场域里,教师的责任是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学生的任务是主动探索、积极建构,而连接二者的,就是那些能让知识“活起来”的互动与共鸣。
二、聚焦“连接核心”:三个关键要素的实践路径
既然“连接”是关键,那么具体要连接什么?怎么连接?结合我们学校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要重点抓好三个“连接点”。
(一)连接“知识”与“生活”:让学习有温度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这句话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知识是“死的”,考试一结束就忘了,原因就在于知识没有和他们的生活建立连接。去年秋季学期,数学组开展的“校园预算小管家”活动就很有启发:老师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统计一周的班费支出、测算运动会道具采购成本、设计校园绿化改造的预算方案。原本抽象的加减乘除、百分数,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问题,学生不仅计算能力得到提升,更培养了责任意识和规划能力。
要实现知识与生活的连接,首先要打破“课堂围墙”。我们可以鼓励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更多“生活化课题”,比如科学课的“家庭垃圾分类实践”、英语课的“校园导览词创作”、美术课的“社区文化墙设计”等。其次要转变“评价方式”,不仅要看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成绩,更要关注他们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知识能帮助学生理解生活、改善生活时,学习就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充满温度的成长过程。
(二)连接“个体”与“群体”:让学习有活力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如果我们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而连接个体与群体,就是要通过合作学习、差异教学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1+1>2”的学习效果。
比如我们推行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而是要做到“异质分组、分工明确、目标导向”。异质分组就是让不同成绩、不同性格的学生搭配,实现优势互补;分工明确就是每个组员都有具体角色,比如组长、记录员、发言人、质疑员等;目标导向就是每次合作都有清晰的任务和评价标准。上个月期中考试后,不少班级反映,原本成绩中等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变得更加积极,因为他们需要向组员解释自己的思路;而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就是个体与群体连接产生的化学反应。
此外,我们还要建立“学习共同体”文化,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启发、相互欣赏。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习经验分享会”“问题解决沙龙”等活动,让学生从“竞争对手”变成“学习伙伴”。当个体的智慧融入群体的智慧,学习就会充满活力与创造力。
(三)连接“当下”与“未来”:让学习有方向
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他们的未来。今天的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社会不断变化的时代,他们需要具备的不仅是扎实的知识基础,更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所以,连接当下与未来,就是要在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为未来而学”。
怎么实现这种连接?一方面,要在学科教学中挖掘“未来元素”。比如语文课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人工智能时代的阅读与写作”,数学课可以探究“大数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育课可以开展“未来城市健康生活方式设计”等。另一方面,要开设更多“综合性课程”,比如我们正在筹备的“创客教育课程”“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前沿科技、探索自己的兴趣特长、思考人生的方向。
去年,我们有几位学生参加了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他们设计的“智能分类垃圾桶”获得了一等奖。这个作品的灵感就来自于科学课上的“环保主题探究”和创客课上的“编程与建模学习”。这说明,当学生的当下学习与未来发展建立连接时,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会让学习变得更有方向、更有意义。
![]()
三、夯实“连接基础”:教师角色的三个转变
要做好以上三个“连接”,教师的角色转变是关键。过去,教师是“知识的权威”;现在,教师要成为“连接的搭建者”。具体来说,要实现三个转变:
第一,从“教书匠”到“学习设计师”。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教什么”,而是“设计什么样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研究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深度思考的教学方案。比如同样是讲解“光合作用”,有的老师会设计“植物生长对比实验”,有的老师会组织“光合作用原理辩论赛”,有的老师会指导学生制作“科普短视频”。不同的设计,会带来不同的学习效果。
第二,从“管理者”到“学习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要少一些“指令性语言”,多一些“启发性提问”;少一些“包办代替”,多一些“放手让学生尝试”。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方式自己寻找答案。就像园丁不会代替花草生长,而是为它们提供阳光、水分和土壤一样,教师也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第三,从“单打独斗者”到“专业合作者”。教学不是一个人的事,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比如我们可以成立“跨学科教学研究小组”,共同设计综合性课程;可以开展“师徒结对”“集体备课”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资源。当教师之间形成专业的合作共同体,就能产生更多智慧的火花,为学生的“连接式学习”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各位同事,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连接”就是这条生命线上的关键节点。跳出“教”与“学”的二元对立,聚焦“知识与生活”“个体与群体”“当下与未来”的连接,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我们的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实现质的飞跃。
最后,我想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教育的本质是心灵唤醒心灵。”让我们用智慧和爱心,搭建起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唤醒每个学生内心的求知欲和成长力,共同书写我们学校教学质量的新篇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