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境外债重组迎来阶段性的结局。
11月6日,碧桂园公告,其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在11月5日的债权人会议上顺利通过。在两个债务组别的投票中,均获得出席并投票的债权人中超过75%债权金额的赞成票。这意味着,这家头部民营房企的境外债务重组迈出关键一步。
![]()
根据碧桂园公告,此次纳入境外重组范围的债务规模合计约17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270亿元,重组完成后碧桂园预计降债规模约117亿美元,对应约人民币840亿元有息债务。在重组完成后,碧桂园预计将确认最高约700亿元人民币的重组收益。
碧桂园自今年1月9日公布重组方案后,经过与债权人的300天拉锯谈判,最终获得了绝大部分债权人的支持。
在此期间,碧桂园大股东、管理层以及财务团队均付出了相应应有的努力:大股东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管理层以及债务团队充分了解债权人的需求,最终与债权人达成共识,顺利通关。
此后,碧桂园只待12月4日的法院裁定聆讯。如若最终法院裁定通过,碧桂园将有望真正轻装上阵。
主动谈判
鲜少被提及的是,在进行境内外债务进行重组之前,碧桂园的公开债偿付仍然在努力进行。2023年8月10日,碧桂园发布盈利预警;三天之后,碧桂园宣布境内公司债券全部停牌并启动整体展期方案。
境外债的重组则发生于2024年1月,当月16日,碧桂园公告委任外部顾问,就境外债务重组制定整体方案以全面解决债务风险。在“保交付、稳资债、保经营”的主线任务下,碧桂园境外重组工作自此正式拉开序幕。
在重组过程中,碧桂园管理层带领财务团队连续数月与债权人开展“昼夜颠倒”的越洋谈判。其债权人类型众多、利益诉求差异极大,涵盖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实钱基金、对冲基金、保险资金及私人银行等多类机构,且各方对于股债工具比例、展期和降债期限、收益分配机制均有不同偏好和限制,更进一步加剧了方案谈判的复杂性。
期间,碧桂园团队一直保持与各方债权人的密切沟通,认真聆听债权人诉求,并就意见分歧的关键点反复磨合,在博弈中寻求平衡点,逐步达成各方共识的重组方案。进入2025年,碧桂园境外债重组进程进一步加快。
2025年1月9日,碧桂园公告重组方案完成后的预期减债结果及主要商业条款,并宣布获得代表48%银团债务的委员会的支持。
今年4月11日,碧桂园公告重组支持协议,确立了重组方案的基础框架。8月18日,碧桂园公告修订版重组支持协议。9月12日,香港高等法院就碧桂园境外重组方案召开召集聆讯,正式开启境外法庭流程。
11月6日,碧桂园公告,其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在5日的债权人会议上顺利通过。
在两个债务组别的投票中,均获得出席并投票的债权人中超过75%债权金额的赞成票。其中,组别一(银团贷款组别)赞成票对应债权金额占组别一出席并投票债权金额的83.71%,组别二(美元债及其他债权)赞成票对应债权金额占组别二出席并投票债权金额的96.03%。
多方努力
回溯碧桂园的债务重组条款,其与多数房企推出的框架并无本质区别,均为“现金回购+股权工具+新债置换+实物付息”多元工具组合。具体来看,方案包括现金、全额转股、大额转股与小额留债组合、小额转股与大额留债组合、全额留债等多个选项。
为了争取债权人的最大支持,碧桂园持续强化重组后债务工具的资产增信,以海外开发项目和资产及部分境内项目支撑重组价值;同时,设置现金清扫及账户监管机制,通过增信资产产生的现金切实帮助债权人实现回收的最大化。
同时,重组方案提供了现金资源,以及提供了股权工具选项,债权人可通过股权工具分享碧桂园未来潜在上行收益并通过二级市场退出。
根据公告,在境外重组方案所有选项足额认购的情况下,重组完成后碧桂园预计降债规模约117亿美元,对应约人民币840亿元有息债务。根据测算,重组完成后,碧桂园预计确认最高约700亿元人民币的重组收益。
在融资成本方面,碧桂园新债务工具的融资成本大部分大幅降至1.0%~2.5%的低位区间,且具备实物付息选项,每年将节省巨额利息支出,缓释现金流的挤压;在融资期限方面,碧桂园重组方案中的可选方案中的债务期限最长高达11.5年。
碧桂园能够最终获得债权人的支持,除了市场大环境的因素之外,碧桂园的大股东以及管理团队也作出了应有的表率。
今年10月13日,碧桂园控股股东签署不可撤回承诺,将11.48亿美元股东贷款的结余部分全额转股。自2023年8月债务重组以来,碧桂园控股股东及家族合计提供约30亿港币的现金支持;2021年至今已累计向碧桂园提供折合约106亿港元的无息无抵押借款等现金支持。
为保障重组成功,碧桂园还引入了员工股权激励计划,将激励与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修复及重组后新债偿付等要素挂钩,旨在将公司、债权人、员工三方利益凝聚在“公司价值回升”这一共同目标上,助力其在重组后能迅速恢复经营节奏、提高经营效益。
回归“造血”
在境外债重组接近成功的同时,碧桂园境内债也已经先行一步完成重组。9月29日,碧桂园8笔境内债券重组方案经债券持有人会议审议通过,涉及本金金额合计约人民币133.32亿元。
债务重组已经基本收尾,碧桂园的下一步重点工作,将是完成“保交楼”,此后进入造血阶段。
据碧桂园方面提供的数据,碧桂园2022年交付近70万套,2023年超60万套,2024年38万套,截至2025年10月再交付超13万套,累计交付房屋已突破180万套。随着大规模交付逐步进入收官阶段,碧桂园现阶段的刚性资金需求已逐步减少,整体资金压力预计将相对放缓。
与此同时,在销售之上,碧桂园也仍然在部分深耕区域保持一定强度。根据亿翰智库数据,2025年前10个月,中国典型房企销售业绩TOP150,碧桂园销售面积以404.9万平方米位列第10位。
盘点碧桂园现有资产,碧桂园持续经营仍有“基本盘”。根据2025年中期报告,截至6月30日,碧桂园权益土地储备约1.04亿平方米,在建物业和已建成待售物业的账面价值合计超5359亿元。
此外,根据碧桂园集团管理会议信息,随着三季度部分区域“保交付”任务收官,碧桂园已启动新项目的经营策划,这标志着其正逐步转入经营阶段。
根据碧桂园的规划,未来碧桂园将践行“一体两翼”战略,以地产开发业务为核心,科技建造和代管代建两项新业务,作为“两翼”之一的腾越建科集团目前业务覆盖全国26省市及马来西亚等海外市场,累计施工项目超过3000个;另一业务凤凰智拓建管公司则服务于政府机构、城投公司、资管公司等各类客户,目前已累计承接代管代建项目200多个,累计管理面积近2000万平方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