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贺州一条烟火气十足的巷弄里,藏着位 “老寿星”—— 一棵历经220年风雨的古樟树。
它枝繁叶茂得能把半个街角都裹进绿意里,自打清朝嘉庆年间就稳稳扎根在这,见证过街道从冷清到热闹的变迁,听过一代代孩童在树下追跑打闹的笑声,更在无数个炎夏里,像把巨大的绿伞,为过往路人挡住灼人的烈日。
![]()
可谁能想到,这位兢兢业业的 “老街坊”,前段时间竟突然 “蔫” 了 —— 叶子哗哗掉,树顶的枝条干得发脆,整棵树发黄发枯,活像被人抽走了所有精气神。
而真相,比它的惨状更荒唐:这株古樟正遭遇一场人为的 “生死劫”,有人多次偷偷给它 “下毒”!
01
为 “采光” 和 “风水”,他盯上了百年古树
贺州市八步区的新宁街,堪称 “古树一条街”——1.6公里的街道上,挤着17棵百年樟树,最年长的一棵已超500岁,其中有棵古樟的树干,还 “调皮” 地往一户人家的房子里伸了伸。
住在这儿的曾某,却半点不觉得这是缘分。在他眼里,这棵树的树枝又长又粗,枝叶密得像堵墙,不仅 “威胁” 到自家房屋安全,还把阳光挡得严严实实。
更让他耿耿于怀的是 “风水”—— 他觉得房子讲究 “阳气”,可树离楼房太近,甚至贴着墙壁生长,会让日照变少、“阴性能量” 增加,对居住者没好处,还念叨着 “树旺人不旺” 的说法。
可但凡拎清点儿的人都能想明白:这棵古树胸径超1.5米,打出生起就扎根在这儿200多年了,到底是谁占了谁的地盘?又是谁先 “抢” 了谁的阳光?
可曾某不管这些,满脑子就一个念头:树挡了我的路,就得除掉!他的逻辑简单又霸道:树木遮挡采光→影响我的生活→必须除掉。
![]()
为了让古树 “悄无声息” 地枯死,曾某可谓费尽心机。他先是在线下农资店转悠,没找到合适的 “工具”,又转头去线上电商平台搜,最后盯上了一种叫 “环嗪酮” 的药物 —— 光听俗称 “大树死”“烂根王”,就知道这东西有多狠。
怕被人发现,他还玩起了 “持久战”:分多次、小剂量地把药物悄悄灌进古树根部的透水排气孔,企图让树根烂掉,制造出古树 “自然死亡” 的假象,以为这样就能神不知鬼不觉地瞒天过海。
02
古树 “求救”,警方揪出投毒者
2025年7月底,广西贺州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巡查,走到新宁街这棵古樟前时,突然倒吸一口凉气 —— 原本郁郁葱葱的树冠,一侧枝叶竟大面积枯黄,叶子稀稀拉拉地挂在枝头,整棵树看着岌岌可危,像是随时会 “断气”。
![]()
工作人员立刻蹲下身检查,一靠近古树根部的透水排气孔,就闻到一股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呛得人眼泪直流。
很明显,这些散发着怪味的东西不是自然形成的,是被人故意灌进树木 “呼吸通道” 里的。结合古树的惨状,大家心里有了判断:这棵古树,八成是遭人投毒了!
园林部门不敢耽搁,立马把情况上报给市公安局环食药犯罪侦查支队。警方接报后迅速立案,一边走访周边居民取证,一边通过技术手段检测可疑物质,很快就把目标锁定在了曾某身上。
![]()
9月28日,办案民警找上门,将曾某抓获归案。面对证据,曾某也没再狡辩,承认自己因为觉得古樟遮挡了自家采光,才动了 “除树” 的歪心思。
目前,曾某因涉嫌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还在进一步办理中。
03
园林部门紧急 “救树”,古树逐渐 “回绿”
这边警方忙着追查凶手,那边园林部门也没闲着,第一时间启动了古樟树的紧急抢救与复壮工作,誓要把这棵百年古树从 “鬼门关” 拉回来。
工作人员先小心翼翼地清理古树根部透水排气孔里的有毒物质,尽可能减少毒药对古树的持续伤害。
![]()
接着又把被污染的土壤全部换掉,给古树根系换了个 “干净舒适” 的生长环境。
之后,专业人员对古树进行修剪,把已经枯黄、受损严重的枝叶全部剪掉 —— 这可不是随便剪剪,而是为了减少树木养分的消耗,帮它 “省力气” 长新枝。
最后,还用上了针对性的解毒药剂,中和土壤和树木体内残留的毒素。
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照料,这棵古樟总算 “缓过劲儿” 来 —— 衰败的趋势被稳稳遏制,树枝上开始冒出新的绿芽,整体状态一天比一天好。
不过园林部门也没掉以轻心,后续还会持续跟踪它的生长情况,直到确认古树彻底恢复生机才会放心。
04
投毒后果有多严重?多项罪名等着他
也许有人觉得 “不就是给树浇了点药吗?能有多严重?” 但实际上,曾某的行为可不是 “小事”,他很可能面临多项罪名的指控。
![]()
首先是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 古树名木本就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曾某往树里灌毒药,属于直接 “破坏” 行为,妥妥侵害了国家生态法益。
其次是故意毁坏财物罪—— 古树的价值可不止 “遮阴”,它还有生态、科研和文化价值,专业机构评估下来,其经济价值大概率能达到刑事立案标准。
更严重的是,还可能涉及投放危险物质罪—— 要是那些毒药污染了土壤或水源,危及到公共安全,这项罪名就跑不了。
而且在量刑上,曾某 “多次投毒” 的行为,说明他主观恶意不小,人身危险性也高,这会成为从重处罚的情节;古树 “险些枯死” 的结果,也证明他的行为造成了实际损害。
接下来,司法机关会委托专业机构评估古树的受损程度,以及修复的可行性,这些都会成为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据 —— 换句话说,曾某这次是真的 “玩脱了”,得为自己的糊涂行为付出代价。
05
“挡光” 诉求合理,但不能用违法手段
不过话说回来,咱们也不能一味指责曾某。他的行为确实违法又失德,但 “采光被遮挡” 这个诉求,其实有一定的民生合理性 —— 谁不想自家房子亮堂堂的呢?
![]()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居民生活需求和公共资源保护产生矛盾,本是很正常的事。关键不在于 “有没有矛盾”,而在于公共部门能不能建立起有效的 “诉求回应机制”,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可现实是,有些地方的公共治理还停留在 “被动应对” 的层面,没能主动把民生需求和古树保护衔接起来,最后反而把事情推向了极端。就像曾某,要是诉求渠道通畅,他也不至于选 “投毒” 这种傻办法。
按照正常流程,曾某要是觉得古树挡光,完全可以向园林部门申请专业修剪,或者通过社区居委会、街道办协调解决。
可实际操作中,有些地方的行政流程能绕得人头晕 —— 申请交上去,得经过好几个部门审批,耗上十天半个月都没动静;更让人窝火的是,有些部门还会互相推诿,一句 “古树受保护,不能动” 就把人打发了,连个折中方案都不提。
这样一来,居民难免觉得 “合法渠道走不通”,最后才会铤而走险,用 “私力救济” 的方式解决问题,可这一冲动,就踩了法律的红线。
其实,这些反映出公共治理里 “民生导向” 还不够 —— 要是能多站在居民的角度想想,主动解决问题,哪会有这么多麻烦事?
06
别让农药变成 “害树凶器”
除了曾某和公共部门的问题,这次事件里,农药 “环嗪酮” 的销售监管也让人捏了把汗。
“环嗪酮” 这东西,主要用于林业除草,虽然不属于农业农村部限制使用的农药,但也得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的规定 —— 经营者必须持证经营,要建立销售台账,还得跟购买者说清楚合法用途和注意事项。
可现实是,不少线上商家根本没把这些规定当回事,监管漏洞大得很。
要想避免类似悲剧重演,就得加强农药流向和用途的监管。
比如建立 “高风险农药” 专营制度和实名购买制度 —— 买农药得登记姓名、身份证号,还得说明用途备案;农药包装上也得醒目地标注 “严禁用于古树名木” 的警示语;销售方更得口头提醒购买者法律风险,别让农药变成 “害树凶器”。
![]()
结语
古树被称作 “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它们是城市的灵魂,更是时间的见证者。
几百年来,它们默默站在街角,不图什么回报,却为我们遮风挡雨、净化空气、守护着一方生态。
对于这样的 “老朋友”,我们本该心怀敬畏地保护它,而不是因为一点 “挡光” 的小事,就动了歪心思,做出既伤害古树又触犯法律的傻事。
毕竟,城市的温度,不仅藏在高楼大厦里,更藏在这些历经沧桑的古树中 —— 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记忆,也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
信息来源:贺州新闻网,《为了采光,竟对220年古樟下“杀手”!贺州一男子被抓获》
参考文献:法治日报、羊城晚报、南国早报、南国今报、法治日报、封面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