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大爷,您最近有点儿乏力、尿多,还总觉得口渴吗?”在社区小诊所内,医生正推心置腹地和一位64岁的赵大爷聊着天。
赵大爷微微点头,满脸茫然:“我每天都觉得身体没什么大问题,也不怎么注意,就是喜欢喝点饮料、宵夜吃得咸点。谁能想到肾竟然有点‘冒烟’了?”医生眉头紧锁,随手一翻检查报告:“肾功能有点下降。
这可不是小事,很多人等到症状明显才后悔,要早发现、早预防!” 其实,像赵大爷这样的人并不罕见,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踩中了“加速肾衰竭”的隐形雷区,而自己却浑然不觉。
![]()
可问题究竟出在哪?是否还有挽救的余地?让我们一起揭开那些容易被忽视,又极具杀伤力的生活陷阱,尤其是第3个,很多人每天都在做!
说到肾脏健康,很多人自信“我没高血压、糖尿病”,似乎肾就不会出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北京协和医院2023年门诊数据显示:40岁以上人群慢性肾脏疾病检出率达12.9%,但知晓率却不到20%。很多成“肾衰竭信号”的,不是重病缠身,而是日复一日的无心行为扎根生活。
常见加速肾衰竭的行为包括:
高盐饮食。长期摄入高盐,肾脏需要排出更多钠,负担加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日盐摄入不超过5克,而我国多数中老年人平均每日摄入量超9克。肾血管收缩,代谢垃圾变差,为肾脏埋下隐雷。
![]()
熬夜作息紊乱。夜间是肾脏修复黄金期,经常晚睡、睡眠差会增加肾脏损伤几率。南京大学一项针对2160名中年人的研究提示,入睡时间晚于23点的人,蛋白尿风险提升15%。
滥用止痛药/抗生素。止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以及部分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都有肾毒性。2022年国家药监局统计,因不当用药导致的药物性肾损伤患者中,约67%与止痛药直接相关。
![]()
长期饮用含糖饮料、盲目吃保健品、缺乏运动等,都是“肾衰陷阱”。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小事,长期积累却可能成为压垮肾脏的“最后一根稻草”。
很多人以为,肾脏出问题一定会有明显不适,比如腰酸腿软、尿量减少等。其实,早期的肾损伤常常悄无声息。半数以上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坚持上面那些坏习惯,短则三个月,肾功能可能就有隐形退步。来看看肾脏默默“受罪”的常见信号:
尿液性状悄变。泡沫明显、颜色变深、异味加重,都是肾脏负担加重或损伤早期表现。权威数据:蛋白尿是早期肾损的最敏感信号,早于其他症状6-12个月出现。
易疲劳、食欲差、皮肤瘙痒。肾排毒能力变差,体内“垃圾”增多,身体耐力变差,胃口下降。有研究显示,肾功能轻度受损的人群比正常人群疲劳感高1.7倍。
![]()
血压悄然升高。肾与高血压互为因果。若原来血压正常,近期却升高,需警惕肾脏健康。有试验表明,肾功能每下降10%,高血压风险提升13%。
容易出现下肢水肿或眼睑浮肿。夜间明显,早晨起床后尤易察觉,表示肾脏的“水闸”功能出问题。
幸好,肾健康是一点点“损耗”,也是可以一点点调回来。哈佛医学院和中华医学会均建议,从早期生活细节入手,是延缓乃至逆转慢性肾损伤的有效途径。具体怎么做?你看:
控盐+多饮水。把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用限盐勺掌控分量。饮水量以成年人每公斤体重30毫升为宜(如60公斤/天约1800毫升),有慢性疾病者遵医嘱。
![]()
科学用药,不滥用止痛药。头疼、后背痛时别自行大量吃止痛片。急性用药务必遵医嘱。慢性病患者定期肾功能检查,用药需与医生充分沟通。
规律作息、坚持运动、控血糖血压。睡前少玩电子产品,保证7小时优质睡眠。快步走、太极、瑜伽均可,每周运动150分钟。若有“三高”,控制合格,可大幅降低肾衰风险。
每年一次肾功能筛查。特别是50岁后、糖尿病、高血压、肥胖人群。项目重点包括尿蛋白、尿常规和血肌酐,多数社康医院均有相关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