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黄别买了,在家自己种,一个冬天都有得吃,新鲜健康又省钱!
清晨的菜市场,寒气裹着人来人往的喧闹扑面而来。
王阿姨停在熟悉的菜摊前,目光扫过标价牌,心里咯噔一下:蒜黄,十九元一斤。
摊主热情地招呼,说这是最后两把了。
她捏了捏手里的布钱包,最终还是摇摇头,转身走了。
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一把青菜,都快赶上肉价了。
![]()
一、从废弃蒜头开始的实验
回到家,心里那点郁闷还没散,一抬眼,看见厨房角落里那袋放了有些日子的大蒜。
好几个蒜头已经冒出了嫩绿的芽尖,倔强地探着头。
她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总在院子边角种点家常菜。
一个念头冒了出来:要不,自己也试试?
说干就干。
她翻出去年种花淘汰下来的旧陶盆,洗刷干净,又下楼在小区花坛边挖了半盆松软的土。
她仔细地把蒜瓣掰开,专挑那些饱满的、芽点明显的,然后尖头朝上,一颗颗按进微微湿润的土里。
女儿下班回来看见,好奇地问:“妈,你种大蒜干嘛?”
她笑了笑,没多解释,其实心里也没底,权当是个实验。
二、生命总能找到出路
头两天,盆里一点动静都没有。
第三天早上,她发现土面裂开了几道细小的缝隙。
到了第五天,嫩黄带点绿的芽尖真的顶破了土,在晨光里看着格外娇弱。
她记起网上看来的法子,找了个不透光的纸箱扣在盆上,制造黑暗环境。
之后每天掀开纸箱查看,都像在开一个神秘的盲盒。
有次水可能浇多了,靠近盆边的几株苗开始发软、变黄。
她赶紧把盆移到通风更好的窗边,忍着几天没浇水。
没想到,剩下的蒜苗反而挺直了腰杆,长得更精神了。
老伴儿打趣她,说她对这几棵蒜苗比对自己还上心。
她却觉得,每天这点小小的期盼和照料,让日子有了些不一样的味道。
三、剪刀声里的小确幸
差不多三个星期后,陶盆里已经是一片金黄翠绿,蒜黄叶片肥嘟嘟的,长到了快二十公分高。
傍晚,她拿着剪刀,小心地贴着土面剪下第一茬。
“咔嚓”一声,一股特别冲鼻又新鲜的蒜香瞬间散开,正在写作业的小孙子噔噔噔跑过来,吸着鼻子说:“奶奶,什么呀?这么香!”
那天晚上的蒜黄炒鸡蛋,成了餐桌上的抢手菜。
儿子惊讶地说,自家种的蒜黄,下锅一炒还是碧绿碧绿的,不像有时候从外面买的,容易出水发黄。
当医生的儿媳解释说,这是因为现摘的蔬菜营养保存得最好,没有长途运输的损耗。
王阿姨听着,心里忽然明白了点什么。
我们吃进嘴里的,不单单是菜本身,还有那些看不见的运输、储存,和流失掉的时间。
四、从菜盆到社区的绿色涟漪
她家的陶盆很快迎来了第二茬、第三茬的丰收。
自家吃不完,她就分给左邻右舍。
没想到,这一分,竟在邻居间带起了一阵小小的种蒜黄风。
楼上的小年轻用喝完的奶茶杯种出了迷你版的;对门的退休老师用泡沫箱种得郁郁葱葱;三楼的李奶奶独居,每天给她的蒜苗放京剧,乐呵呵地说植物听了戏长得欢实。
大家还摸索出了不少窍门:比如蒜根泡水能当杀虫剂,和香菜种一起能少招虫子。
王阿姨的生活也悄悄变了,每天看看盆里的变化,和邻居交流心得,比捧着手机刷视频有意思多了。
一盆小小的蒜黄,好像把往日里关着门过日子的邻里关系,也捂热乎了。
五、在土壤中重新认识生活
开春后,王阿姨粗略算了笔账。
最开始那袋发芽蒜头,加上旧盆旧土,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一个冬天下来,前后收获的蒜黄加起来少说也有五六斤。
但她觉得,这笔账不能光用钱算。
那些破土而出的惊喜,那份自己动手的踏实感,还有邻里间重新热络起来的人情味,都比省下的菜钱更珍贵。
有一天清晨,她看着阳台上另一盆新冒出来的嫩芽,忽然觉得,这种蒜黄的过程,跟过日子也有点像。
得有点耐心,得经得住刚开始那段埋在土里不见光的日子,积蓄够了力量,才能长出最好的模样。
现在,她家阳台一角可是个小菜园了,蒜黄、小葱、香菜,挤挤挨挨,生机勃勃。
偶尔有麻雀来啄几下新叶,她也不再急着赶,只是对老伴儿笑笑:“瞧,咱们这儿生态多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