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烫饭不是什么菜品,也构不成一个品类——虽然这种东西遍布全国各地,而且“历史悠久”,但打骨子里渗透出来的平常,如同湖南菜一样上不了台面。
烫饭这个词,在北京最流行。北京有一个餐饮的“术语”:“一锅儿出”,意思是各类食材放在一起,烩也好、炖也罢、炒也行……最终出来一份熟食就是。
一锅儿出的范围很大,有菜有肉、捎带着有海鲜河鲜都可以,填进去米饭或者面食,都可以叫做“一锅儿出”,烫饭就是其中之一。
![]()
烫饭中的“烫”,是北方的说法,尤其是北京。在淮河以南,叫做“汤饭”,看到这个说法,一定能联想起上海把热锅面叫做“汤面”。
烫饭还有个“孪生兄弟”,与它一字之差。也就是这一个字,决定了不同的烹饪方法之下会形成截然不同的命运——基础的食材都是剩饭,炒饭早已成了中餐的一个大品类,烫饭却一直留在了人们的日常中。
不过,正如每一道能进入到餐饮业的餐食都是源于家庭的日常一样,虽然还没有什么代表产品,更没有什么品牌,烫饭现在已经成了许多街头小馆的招牌,吸引着大量的回头客,进了“必吃榜”、“扫街榜”。北京东城区著名的交道口就有一家,到了饭点儿居然排长队。
说烫饭不是什么品类,是因为它产生在居家生活的最基层——无非就是把剩饭再热一下而已,为了有点儿新鲜劲儿就加些蔬菜,为了提提味儿就炝点儿油脂,源自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更多是味觉记忆的美好。

北京的烫饭,用北京人的话说“还是要讲究一些的”。拿最简单、最常见的西红柿青菜烫饭来说,首先一定要炝锅儿,一定要用大油(猪油),加葱姜炝出来香气,搁西红柿丁超,出来香味儿,加汤汁,骨头汤、鸡汤都可以。没有汤汁加水也行。水开了,卧上两个鸡蛋,把米饭倒进去,出锅前撒上,切碎的青菜叶子,就成了。
要是想吃了、要是现成儿就有,放进些红烧肉块儿、排骨,香菇、胡萝卜、土豆、扁豆……切成丁扔进锅里,为了提味,出锅前还可以撒一把韭菜段儿,还可以是香菜碎。
北京烫饭的讲究,在于“饭”!不能熬成了稠粥、一锅浆子。端上来,米是要有颗粒感的,米粒儿要像炒饭那样颗颗夹得起来。
现在北京的一些馆子把烫饭做成了一个品类,食材更加丰富了起来,海鲜之类全上来了,用砂锅烫饭,保持住那热乎气儿,在冬日的寒气里,是不亚于涮羊肉一样的应时菜品。

上海的猪油菜饭,其实也很讲究——大道至简。一样大油炝锅,米饭讲究清爽、口感紧实有嚼劲,加些青菜、点一点儿酱油即成一碗烫饭。想吃什么别的花样,一样随性加进来,火腿、虾仁、红烧肉,笋片、香菇丁、蒜苗丁……都行。
![]()
河南和湖北的烫饭,有着深深的“苦日子”的烙印,也因此生发出勤俭持家的美好评价。“剩饭热三遍、给肉都不换”,“烫饭吃三年、能换一块田”,困难时期为了应对粮食的匮乏和因陋就简的做法,被赋予了传统美德的光芒。食材也是就地取材,藕丁、小虾、青菜,都可以放入。
有意思的是,湖北多个地方的人总把“tang”发成“ta”,只有“烫饭”这个词保持了“tang”的音,武汉人只说“tangfan”,从来没有“tafan”的说法。
![]()
烫饭的魅力,在于平常人家延绵不断的烟火气。它简单便利,无需复杂准备,在忙碌的早晨把昨天的剩饭剩菜用简单的方法做出热乎气儿,所以那是多少人童年时的美好记忆。
它还节约了食材,让中国人传统的节俭美德一次次在体验中固化在脑子里。
它还随心所欲,百搭多变,有什么放什么,一顿一顿、顿顿可以不同,每次都能“创造”新口味。
冬日里,早晨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烫饭,吃进从胃到心的温暖,那是多少次击碎赖学逃课想法的天物……
![]()
声明:文中使用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包括封面图片均来自百度图片搜索结果,如涉及使用不当,请联系后删除。
提示:
* 本文为“食材界”原创,欢迎业内外媒体转载。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了解相关规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