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马琳
三年前,一个总投资高达24亿美元、被誉为“北美新能源奇迹”的中资项目在美国密歇根州高调启程;三年后,它却成为中国企业出海最昂贵的失败样本。
据《财经》等国内媒体报道,2025年10月23日,美国密歇根州经济发展公司(MEDC)宣布,撤销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在当地电池材料工厂项目中的全部激励措施,已发放的各类补贴也要立即追回。这一决定意味着——密歇根州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外资项目,正式宣告停摆。
此事件再次引发中国出海企业对海外投资环境的重新认识。
蜜月期:美国州政府推动下的“史诗级项目”
2022年秋,美国刚刚通过《通胀削减法案》(IRA),旨在通过税收补贴与生产激励重塑新能源供应链。国轩高科(Gotion)在此背景下宣布将在密歇根州投资24亿美元建设电池材料工厂,这一大手笔一度被誉为“中国新能源企业全球化的里程碑”。
密歇根州州长格雷琴·惠特默亲自为项目站台。她是民主党内的重要政治人物,也是当时拜登政府新能源战略的坚定拥护者。在她看来,这一项目将“让密歇根成为清洁能源制造的新引擎”。
![]()
密歇根州政府随即以行动表态——密歇根州经济发展公司(MEDC)推出了力度空前的激励方案,用真金白银兑现政治承诺。
这些方案包括:1.75亿美元现金补贴,涵盖关键产业发展基金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4亿美元的财产税减免计划,期限长达30年;1.25亿美元的“关键产业项目”(Critical Industry Program)专项支持,旨在鼓励高科技制造业落地;土地补贴总额5000万美元,其中2360万美元提前拨付。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也配合出台了“复兴区(Renaissance Zone)”方案,为企业提供几乎零税负的运营环境。这一系列组合激励,被视为密歇根州近年来最具力度的招商政策之一。
州长、官员与媒体一致将其视为“百年一遇的机会”,当地大学、医院和社区机构纷纷表示愿为项目提供人才与服务支持。
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看似完美的投资开局。州政府高效率的行政动作、积极的媒体配合、民众初期的热情,使得项目一度成为美国新能源版图中的明星案例。
然而,这一切几乎完全建立在政府主导的“上
行路径”上,却缺乏与民众的“下行沟通”。这为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裂痕的出现:从担忧到对抗
项目公布仅数月后,反对声音开始蔓延。2023年初,一个名为“不要国轩高科”(No Gotion)的草根组织在格林镇(Green Township)出现。他们最初的焦点是环境问题:担忧工厂每日71.5万加仑的用水量会破坏马斯基根河流域生态。
当地政客迅速将其政治化。密歇根州共和党众议员约翰·穆勒纳尔以“国家安全”为由反对项目,并将此作为抨击民主党政府对华政策的工具。
与此同时,当地居民对“决策不透明”的不满也急剧升温。听证会一度演变成激烈对抗的政治集会。批评者认为,地方官员未经充分民意咨询就批准项目,是对社区自治精神的冒犯。
制度失配:美国州政府力不从心
面对争议,国轩高科希望通过联邦政府为项目“正名”。2023年3月,公司主动将项目提交给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进行国家安全审查。结果,CFIUS以“绿地投资不在管辖范围内”为由“不予受理”。
这意味着:联邦政府既未支持,也未反对。于是,项目的政治压力完全回落到州和地方层面。
2023年11月,格林镇的选举成为转折点——支持项目的镇委员会成员全部被罢免,新当选的委员会由反对者组成。随后,新委员会废除了原有的供水决议,切断了项目的基础设施支持。
尽管国轩高科在2024年赢得一项法庭禁令,要求镇政府履行协议,但这场胜利仅限于纸面,判决也无力推进项目。
到2025年,MEDC终于以“超过120天未开展合格活动”为由宣布违约,并正式终止全部补贴。24亿美元的计划,化为尘土。
在中国出海企业协作联盟(CEGA)近日于北京举办的“出海会客厅”活动上,美国加州阿拉米达郡郡长David Haubert指出,在美国投资项目,尤其是涉及土地、建设、环保等敏感议题时,表面上决策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但实质上,民意才是最终的裁决力量。
“我和五位官员都拥有投票权,但我们投票的依据是社区的态度。如果居民普遍反对,即使我们个人支持,也不会轻易投票。”
Haubert强调,美国地方官员若无视民意、强行推动项目,可能面临选举罢免或强大的政治压力。这也解释了,为何在美国一些获得州政府甚至联邦批准的大型项目,仍可能因为社区反对而被迫搁置。
美国资深基金管理人、加州财务长竞选副州长行政财务主席 Steve Ma(马振翼)举例指出:“在美国,如果你想推进一个项目,比如申请土地用途变更,最重要的不是去做政府公关,而是要去说服当地居民——让他们明白,这个项目能为社区带来什么实际好处。”
他进一步指出,许多中国企业在这一点上存在明显短板。它们往往专注于与政府沟通,却忽视了与社区的互动和民意的培育。结果,在加州,不少中资房地产项目即便拿到了批文,也因为缺乏公众支持而最终折戟。
同一家公司,不同命运:伊利诺伊的成功样本
与密歇根的失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轩高科在伊利诺伊州获得了成功。
2023年,公司宣布在曼特诺(Manteno)投资20亿美元建设电池工厂,计划创造2600个岗位。两年后,项目顺利投产。
成功的关键在于:策略转变,从政府公关转向社区共建。
国轩高科主动组织地方官员、学校代表赴华考察,体验中国制造与文化;赞助当地“德国啤酒节”、与社区学院合作开设电动车课程;举办招聘会和家庭参观日,让居民直接参与企业发展。
这些举措让公司从“外来投资者”变为“本地伙伴”。反对声依然存在,但在社区信任网络的包围下,未能形成政治运动。
同一家中国企业,同样是新能源工厂,密歇根失败、伊利诺伊成功——差别不在资金与技术,而在对公共关系的认知。
传播与公关策略:从危机防御到情感共建
中国出海企业协作联盟(CEGA)执行理事长、微屏传播创始人李勇分析认为,密歇根事件暴露出的核心问题,是中国企业在海外传播体系上的结构性缺陷。面对美国复杂的社会生态,中国企业亟需在传播思维与社会沟通方式上实现转型。
首先,社区沟通应当成为优先事项。企业不能等到危机出现后才被动解释,而应在项目落地之前就主动介入当地社区生活——参与节庆、慈善、教育等公共事务,设立社区联络办公室,公开沟通项目进展,通过雇佣本地员工、与学校合作培训等方式,与社区建立起一种“共生结构”。唯有在情感与生活层面建立真实的连接,商业项目才不会被视为外来势力的入侵。
其次,传播叙事必须从技术逻辑转向价值逻辑。美国社会衡量信任的标准不是效率,而是价值一致性。企业在传播中不应只强调技术水平和资本实力,而应让公众看到共同的目标——如就业机会的增加、生态环境的改善、社区福祉的提升。只有当企业的存在被纳入当地社会的价值叙事之中,外来投资才能获得真正的认同与支持。
此外,舆论系统的建设同样关键。中国企业在美国不能完全依赖中方公关团队,而应联合本地公关机构、媒体顾问及意见领袖,让信息以美国社会熟悉的语言和逻辑传播。换言之,关键不在于企业如何自我辩护,而在于如何让美国人替你讲述故事、传递价值。
(本文作者为中国出海企业协作联盟秘书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