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泌尿外科专家,杨国胜的故事并非一个寻常的上海名医叙事,而是一部充满励志色彩的“逆袭”人生。
作者|宋爽
来源|看医界
他是“国之名医”,也被誉为“泌外刀神”,曾为毛主席警卫员、奥斯卡奖得主、诺贝尔奖提名者等众多名人主刀手术,个人主刀及指导完成的泌尿外科微创手术已超过5万台……他就是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上海市东方医院)泌尿外科学术带头人、科主任兼外科支部书记杨国胜教授。
作为泌尿外科专家,他的故事并非一个寻常的上海名医叙事,而是一部充满励志色彩的“逆袭”人生。从安徽黄山最后一个通车的大山深处走出的少年,到如今执掌上海三甲医院重点发展学科的带头人,杨国胜用自己的人生轨迹,诠释了一条以“自觉、自律、自强”,“坚信、坚持、坚强”为基石的名医之路。
近日,《看医界》对话2018年国之名医、《黄家驷外科学》编委、《吴阶平泌尿外科学》前列腺疾病副主编、世界华人泌尿外科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及男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兼副干事长、中国泌尿外科激光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秘书、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钻石奖”得主杨国胜教授,一同走进这位被同行誉为“泌外刀神”的励志行医故事。
![]()
“考出”山村:从状元乡走出的医学大家
2025年8月21日,安徽省休宁县齐云山镇南(岚)山坞通村公路正式通车。这条全长1.6公里的山村公路终结了这个村庄世代“出行靠脚、运输靠肩”的历史。而这座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县的深山村组,正是杨国胜的家乡。
![]()
杨国胜出生于1968年,同那个年代贫困乡村的很多家庭一样,他的父母都不识字,家里坚持让他读书的原因也很朴素:为了年底记账、算工分时不出错。杨国胜回忆,父亲曾想让他学门手艺,比如理发或木匠,但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这些计划最终都“泡汤”了。
如今功成名就的杨国胜回家时,曾经年少的他,大清早趴在门口凳子上“借光”写作业的故事依旧会被村里的长辈津津乐道,也激励着家乡一代一代的“山村娃”们。而命运显然也没有辜负少年的努力,1983年,成绩优异的杨国胜被评为齐云山中学有史以来唯一的“安徽省徽州行署三好学生”,获得了高考的资格。
![]()
休宁县曾因为历史上出过19名状元而被称作“状元县”,而杨国胜家乡就紧挨着状元村——大斐。该村的吴锡龄(?-1776年)于乾隆四十年高中状元。杨国胜小时候上学时经常路过状元故地,内心充满敬意和玄学期冀。
就像命运的齿轮重启运转,210年后的1986年,杨国胜也作为十里八乡整个大村(包括大斐等)有史以来的第一名大学生,从颠簸的山路走出大山,考上了皖南医学院。在他的带头下,他的同胞三兄弟均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考上大学,成为“一门三个大学生”,被村里的相亲们点赞为“超状元”。
杨国胜坦言,和当年很多“懵懂”的大学生一样,自己考入医学院也是听从命运安排。起初,他对“背着药箱”的医生并不感兴趣,甚至有过复读再战的念头。而真正让他坚定从医信念的,是亲历的生死离别。
在踏上学医路不久,杨国胜刚刚30岁的舅舅罹患肝癌去世,留下了孤儿寡母。这件事给他带来巨大触动,加上从小在乡村长大,无数次目睹老乡们看病的艰难,让他深刻意识到成为一名医生的责任和意义。
南下“拓荒”,十二年打造“广东十强”专科
大学毕业工作三四年后,杨国胜深感本科学识不足,于1995年踏上考研之路,也成为同学中较早读研的一批。皖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在芜湖市工作两年,但仍感觉无法实现自己的“大医”梦想,内心总有一种“不安分在驱动”。于是,他决定继续考博。
2001年,杨国胜以泌尿外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攻读全日制泌尿外科博士研究生,当年整个浙江大学医学院只有56名博士研究生,这成为他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点。
![]()
“到了浙一(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真有茅塞顿开、拨云见日的感觉。”他对比道:“以前在老家,一天就做两三台手术,中间还能回家吃饭,相当清闲。而在浙一,手术几乎都是连台的,一口气做四五台,中间根本没有吃饭时间。在老家的检查项目收费还不明确时,浙一已经全部实现电脑化、刷卡管理。这种理念和效率的差距,让我大开眼界。”
浙一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不仅让杨国胜精进了医术,更刷新了他对医学理念的认知,这促使他更加坚定不断攀升的决心。杨国胜回忆,读博期间,他连续三年担任学生会主席,毕业后留浙一工作5年,2006年就评上副高职称和研究生导师。
杨国胜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几个省份的地图,分别是:老家安徽、浙江、广东和上海,这正是他职业生涯至今最重要的工作轨迹。
时间来到2008年,那时南粤大地的广东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泌尿外科微创技术突飞猛进甚至引领全国,为了泌外微创技术的“头啖汤”,刚满40岁的杨国胜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南下广州,出任三级甲等省级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当时的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泌尿科主任。
他形容当时接手的科室是“三无”状态:无文字(论文)、无声音(学术会议上无发言)、无图像(不做手术演示),科室只有5名医生,十几个床位,年总收入仅700万元。
凭着实干与拼搏,杨国胜在这里一干就是12年。他将这个学科从籍籍无名,一手带成了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全国副组长单位、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副主委单位,并跻身“广东省十强科室”榜单,科室发展到近20位医生,床位100张,年总收入7000万元。
2010年,42岁的杨国胜晋升正高职称,2012年获聘南方医科大学(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科大学)教授,并获聘博士(后)研究生导师,是医院少有的几位。在带领科室逆袭发展的同时,他个人也荣获“2019年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UA)结石领域最高奖——钻石奖”、“广东省优秀科主任”、“国之名医”等重量级荣誉。
2018年,在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网、健康时报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国家名医盛典上,杨国胜获得“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
![]()
结缘上海滩传奇三甲医院,打造稳定团结向上的高水平专科
2020年1月,杨国胜正式加入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担任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科主任。谈及为何选择东方医院,他认为这是一种“不解之缘”。
早在2000年考博等成绩时,杨国胜就曾路过位于陆家嘴的东方医院,彼时“陆家嘴三件套”的第一个建筑金茂大厦刚刚竣工,当年《健康报》有关浦东大力建设东方医院、一年门诊量300万的报道,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东方医院在上海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在顶级医院扎堆的上海,它不算‘头牌’,也是当时区级医院中唯一的三甲综合医院,却吸引了全国大量专家担任科主任,这样一家医院需要的是既有站在全国层面的科室管理和学术理念的战略家,又有从科室实际出发实干、能干和巧干的战术家。”
杨国胜表示,东方医院为他这样的医生提供了能够施展抱负的舞台:“我当时刚过50岁,还远远没到退休的年纪,我在广东当了12年科主任和支部书记,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和临床经验,且技术的临床实用性强,是个‘干将’,与东方医院的发展规划不谋而合。”
据悉,上海市东方医院泌尿外科从1978年成立泌尿组开始,已建科40余年,尽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学科,也吸引过一些专家加入,但和很多医院科室人一样,人员变动较为频繁。杨国胜加入东方医院泌尿外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造团结稳定向上的学科团队,改变了以往科室主任频繁更换的局面,凝聚了人心。
第二则是全面开展了泌尿外科微创技术体系。在杨国胜教授带领下,目前东方医院泌尿外科已建成精准、高效、无痛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体系,无创、微创、超微创(局灶)、精准前列腺癌治疗体系、无血保功前列腺激光手术、无损3D精准腹腔镜手术、无疤可视内镜微创碎石术为精品特色的“综合体”学科。
第三是临床与手术机器人技术的智能精准接轨。杨国胜表示,手术机器人是外科医生的延伸,尤其在泌尿外科领域优势明显(占全国机器人手术的80%),手术机器人能够放大视野、操作更精细、缝合也更灵巧。
![]()
杨国胜操作手术机器人
去年,他带领科室引进微创机器人手术系统,打造“泌尿外科微创机器人手术示范中心”,实现了泌尿外科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标志性术式的全覆盖,常规开展了近300例机器人手术。
对青年医生的培养也是杨国胜科室建设理念的重中之重。去年,杨国胜带领科室申请上海市泌尿外科医生专培基地,今年7月成功获批,这意味着科室可以自主培养“四证合一”的专科医生,为人才梯队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独行快,众行远,要让百舸争流,才能赛出冠军。”杨国胜积极为科室的年轻医生搭建学习和交流平台,鼓励青年医生学习并使用机器人等技术,让团队保持活力和竞争力。
行医哲学:病人培养医生,坚守医者本心
从医38年,从安徽到杭州到广州再到上海,杨国胜作为一位技术全面的“八边形战士”,见证了泌尿外科从开放手术到微创,再到机器人手术的技术赋能迭代,临床涉猎广泛且持续精进。
对于泌尿外科的未来发展,杨国胜认为远程手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泌尿外科的应用会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而站在科室成长角度,泌尿外科手术的日间化和亚专科化也是未来的发展重点。
杨国胜表示,目前东方医院泌尿外科的平均住院日从过去的6天压缩到3.5天,并正推动亚专业化发展,让医生在结石、前列腺、肿瘤等细分领域“术业专攻”,实现“水到渠成”的精深化发展。
杨国胜团队每年的手术量高达7000多台,与同在东方医院的“胆囊王”胡海教授团队的手术量相比也不遑多让,加上杨国胜教授尤其擅长复杂疑难手术,因而被胡海教授赞誉为“泌外刀神”。
一直精于技术探索的杨国胜开创了具有其本人技术风格的“杨氏技法”,他曾与中国妇瘤手术大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马丁院士同台手术,“刀法”获得马丁院士的高度赞誉。由此,“泌外刀神杨国胜”的名号也慢慢传开……
杨国胜表示,“刀神不刀神不重要,做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技术可以反复打磨,但病人的生命是不可重复的,最重要的是要对病人有好处。”
“一个成熟老道的外科医生要有自己的循证经验、特色技术和独特风格”。杨国胜表示:“我们要创新,但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把病人‘带到沟里去’。临床医生都是从治疗病人中成长起来的,我常说‘外科医生是病人培养医生,自己培养自己’,我们能成为一名好的外科医师一定要感谢病人。”
在这样的信念引领下,杨国胜为自己提出了以下行为“边界”——“两不见”:在门诊不见任何与看病无关的人,在办公室不见任何不认识的人;“两不谈”:在办公室不关门谈话,在办公室绝不谈钱;“两不碰”:不碰违反医疗核心制度和劳动纪律的红线,不碰违规的药耗回扣等底线。
正是在这种严格的自律下,他领导的科室在医保控费方面表现出色,药占比指标控制得当,没有违规违纪情况发生。
寄语年轻学子:自觉自律自强,坚信坚持坚强
今年高考,医学院临床专业的分数降低引发了关注。回顾自己从山村娃走到上海名医的历程,杨国胜用六个词总结了他大半生恪守的成功密码,并以此寄语年轻医学生。
首先是“三自”:自觉、自律、自强。他敬仰民族英雄戚继光的“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精神。小学时在家门口借着晨光做作业,如今作为一科之主,杨国胜依然坚持早上7:10前到办公室,开始查房、讨论分析病情,交班后在办公室匆匆吃早饭,专心投入手术和门诊。在日常中,他从不炒股、不买彩票、不赌牌,将精力高度集中于医学事业。
然后是“三坚”:坚信、坚持、坚强。杨国胜表示:医生在学习技术、面对病人诊治、职称提升等过程中,难免会有社会环境干扰,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要有“做有医德、有技术医生”的信念, “做好有医德、有技术医师”的坚持, “做成有医德、技术医师”的坚强。
“做医生是肯定有饭吃,永远不用担心失业的。范仲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是一个伟大的职业,有无限的价值,虽然做医生发不了财,但只要从业者将心思放在临床,一定能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尊重。”
今年58岁的杨国胜,人生一半时间都在学习深造,从山村小学到医学殿堂,从中国名校浙江大学到世界名院美国约翰霍普金斯,这种持之以恒的毅力是他成功的基石。
访谈的最后,杨国胜再次提到了最近促成的那件家乡事——他出生的云端上的村落,在他离开40年后终于通了公路,家乡是养育他的人生起点,功成名就的他尽力“反哺”家乡。这件事仿佛是他人生轨迹的一个隐喻:他用知识、毅力和对医学的赤诚,为自己,也为无数患者,打通了一条从疾病到健康、从困顿到希望的道路。(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