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几名美军举起刺刀,对着志愿军遗体乱刺,随后嬉笑离开,谁知最底层一具 “遗体”,正瞪着眼盯着他们。
这个靠战友遗体幸存的战士,正是美军忌惮的 “狙击兵岭” 缔造者 —— 邹习祥。
邹习祥是志愿军冷枪冷炮运动的传奇神枪手,名字被写入美军军史。抗美援朝战场上,张桃芳 32 天用 436 发子弹毙敌 214 人战绩震撼,而邹习祥平均两枪歼一敌,是公认的狙杀效率之王。
权威史料记载,他驻守 537.7 高地北山时,用莫辛 - 纳甘步枪的机械瞄准具,对抗美军带光学瞄准镜的狙击枪,创下战场奇迹。这一切的根基,是他在贵州务川仡佬山乡的狩猎生涯。
邹习祥七岁背父亲的猎枪进山,天生视力好,能捕捉百米外松鼠的动静。常年追猎让他练就颠簸中稳瞄准、精准预判轨迹的绝技,为后来的战场表现埋下伏笔。
![]()
1952 年 4 月,邹习祥随 15 军 135 团 1 连进驻 537.7 高地北山,与美军占领的南山仅隔百米对峙。当时美军凭火力优势肆意妄为,晒太阳、打球,甚至对着志愿军阵地撒尿挑衅。
邹习祥攥紧步枪说:“这些强盗太嚣张,得让他们吃苦头!” 一天上午,八名美军簇拥着一名军官在南山叫嚷,手指北山阵地。
邹习祥迅速架枪、测距、瞄准,指尖轻扣扳机,美军军官当场倒地。“快进坑道!” 他话音刚落,美军炮火随即倾泻而来。
团部前沿观察所记录下这一幕,团长在电台里大喊:“打得好!就这么打,灭他们的气焰!”
此后,邹习祥的冷枪成了美军的噩梦。他总结出 “挑水打第二桶、晒太阳打侧身、巡逻打领头” 的狙击口诀,美军只要暴露身影必遭打击。
上级任命他为冷枪教官,将连里射击能手编成狙击小组,划分区域、标定目标,形成狙击网。在他指导下,537.7 高地北山 9 个月内冷枪歼敌 3558 人。
美军私下称这片阵地为 “狙击兵岭”,写入作战报告告诫士兵:“没事别出工事,共军的冷枪比炮弹还致命。” 这种 “零敲牛皮糖” 战法,是志愿军火力劣势下的战术创新。
据国防部统计,整个冷枪冷炮运动期间,志愿军共毙伤敌 5.2 万余人,彻底掌握前沿阵地的昼间主动权。
10 月 29 日,经美军数十轮轰炸与冲锋,邹习祥所在连队只剩 9 人。物资运输线被切断,他们六天六夜没喝水,口腔干裂渗血,压缩饼干难咽,战友间靠手势交流。
“必须有人突围求援!” 邹习祥主动请缨,他是连队最灵活的射手,也是唯一可能冲出去的人。夜幕降临,他揣着三发子弹爬出坑道,刚跃过两道弹坑就撞见美军巡逻队。
危急时刻,他扔出怀里的空罐头盒,“哐当” 声吸引美军注意力,趁机俯身狂奔。接连三次声东击西后,还是被美军发现。
邹习祥慌不择路钻进废弃掩体,里面有三具战友遗体。他立刻躺倒,将战友遗体挪到自己身上。美军脚步声逼近,刺刀刺入遗体的闷响传来,刀刃擦过他的后背。
邹习祥死死咬住嘴唇,尝到血腥味也不敢出声。他看着战友遗体被反复刺捅,双眼赤红 —— 这不是必要搜查,是侵略者的野蛮宣泄。他攥紧拳头,心里默念:“战友们,等我回来报仇!”
美军折腾十分钟后离去,邹习祥推开遗体,朝着指挥所狂奔,军装沾满战友的鲜血与泥土。
“他们还在等支援……” 邹习祥踉跄着冲进指挥所,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清,说完便晕倒。医护人员施救后,他苏醒的第一句话是 “我带你们去”。
上级抽调一个排,由邹习祥带路驰援。可当他们冲回 537.7 高地北山,坑道里只剩八具冰冷的遗体,战友们到最后还保持着战斗姿势。
邹习祥跪在坑道里,抚摸着战友握枪的手,泪水混着血水滑落:“我来晚了,但你们的仇,我一定报!” 此后,他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在阵地上狙击,每发子弹都瞄准敌人胸膛。
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邹习祥用 206 发子弹击毙 203 名敌人,狙杀率 98.5%,这一纪录在志愿军冷枪史上绝无仅有。他荣立一等功,还受到金日成的亲自接见,胸前勋章见证他的荣光。
1954 年回国后,组织为他安排干部岗位,被他婉拒:“我是农民出身,打完仗只想回家种地。” 他回到贵州务川小山村,从不提战场经历,孙子都不知道爷爷是英雄。
村民们只记得这个 “脾气耿直、爱帮人” 的退伍军人。他上山挖野菜时会说 “打枪我准得很”,却不提打过多少敌人。
他终身不吃罐头,因当年用空罐头盒引美军火力,成了心中的痛。晚年冻疮发作,他用露水草灰拌菜油止痒,从不向组织提要求。
上世纪 80 年代,县里退役军人普查时,邹习祥的一等功勋章、立功证书从木箱底翻出,村民们才知道这个沉默老人,竟是让美军闻风丧胆的 “狙击兵岭” 英雄。
1993 年,邹习祥在春雷声中去世。墓前的对联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为国为民献身立功”,概括了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