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朱萌丽
如何在坚冰般的生活表层,找到最薄的切入点,打捞深藏的人性?又如何用诚挚的笔触,为一片沉默的乡土发声?11月5日晚,第十届华语青年作家奖在成都崇州揭晓。程婧波、钱幸、孙昱莹、林檎、周明全、周荣池六位作家获奖。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却共同呈现出华语文学新生代植根土地、叩问现实、在差异经验中触及共通人性的文学追求。
土地的叙事:从冰湖到平原,打捞沉默的记忆
短篇小说奖得主、吉林作家孙昱莹的《把头》,将叙事置于查干湖的冰封世界。她以冷静而诗意的语言,书写渔猎家族与命运的抗争,并将写作本身比作一场“冬捕”:“越是短小的篇幅,越需要漫长的等待……在看似坚不可摧的冰面上寻找最薄的切入点,用冰镐凿开生活的表层,打捞那些深藏在冰层之下的复杂人性。正如渔人把头从冰洞中拉起网,我所期待的,是人性的幽微在文本中骤然苏醒的瞬间。”她相信,最有生命力的故事始终“生长在土地的褶皱里”,而俯身贴近土地,正是文学最深厚的滋养。
![]()
孙昱莹
同样致力于打捞土地记忆的,还有非虚构作品奖得主周荣池。他的《父恩》以里下河平原的村庄“南角墩”为原点,刻画了一位性格复杂、真实可感的农民父亲,呈现出一幅质朴而深沉的乡土中国图景。周荣池坦言,尽管自己已穿行于城市,但“书中的悲情并非虚构”,他坚信,“有大地为我们作证”,书写才更有底气。
![]()
周荣池
叙事的边界:在历史、科幻与手艺之间
中篇小说奖则展现了青年写作的叙事探索与想象跨度。程婧波的《灯花》融历史、神话与科幻于一体,在幻想中寄寓对文明的洞察;钱幸的《皮影》则深入皮影艺人的生活内部,既写技艺传承之困,也映照人物命运的如影随形。
程婧波很感谢第十届华语青年作家奖的主办方和各位评委老师,“在众声喧哗的今天,你们搭建的这座文学阶梯,充满了‘功在当代、利在未来’的远见,也恰恰体现了文学最珍贵的底色:不设边界,只问真诚。”
![]()
程婧波
钱幸是山东泰安人,现为北师大与鲁院联培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她也表达了自己对本次活动主办方的感谢:“是你们的付出和坚守,让文学这条路对我们青年写作者全面敞开。这个奖对我而言,代表了新的起点,我会从这个坐标继续出发,不断攀爬,相信‘峨眉山’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云景大道’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
钱幸
来自重庆的青年作家林檎在其获奖的短篇小说《张黑女》中构建了一则关于身份认同的现代寓言。小说通过一位博物馆保安与北魏墓志复制品的纠缠,以兼具冷幽默与生活气的叙事,叩问身份的本质。林檎感慨,“写作是一条孤独长路,迫切需要一股力量,支撑你在空白文档前无中生有。感谢读者让这场造梦得以在现实中延续。”
![]()
林檎
身份的追问与批评的现场
来自云南的作家周明全因《西部青年批评家成长的困境》获新批评奖。他的获奖文章以调研为基础,剖析西部青年批评家的结构性困境,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善路径。他引用博士导师陈思和的话强调,“对当代生活没有激情、没有痛苦”,知识便会沦为“零星而没有生命力的碎片”。他表示,这个奖项是他在“青年与中年交界处收获到的最热切的精神支持”。
![]()
周明全
华语青年作家奖由成都市文联指导,成都市文艺发展服务中心、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联合创办。第十届华语青年作家奖的六部获奖作品虽题材各异、手法多元,却共同印证:当文学创作扎根于具体而微的在地经验,便得以跨越地域,抵达更为广阔的人性共鸣与时代回响。
(主办方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