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妈,今年刚退休,有了更多时间关心健康。”一天饭后,她在厨房里边擦手边和老姐妹闲聊:“网上说大豆油不健康,可我家一直用这个呀,家里老人血脂都正常。”
正说着,小区里另一位62岁的李阿姨推门而入:“你们别只盯大豆油,我朋友老李前阵子查出脂肪肝,医生一问,才知道他天天用的,是自己觉得‘香’的那种油,差点害了家人……”这话音刚落,厨房里一阵沉默。到底买哪种油,健康风险最小?是否真如传言“大豆油最不健康”?食品包装琳琅满目,但油,该怎么吃才安心?
![]()
食用油到底健康吗?专家权威解读
大众普遍理解“植物油比动物油健康”,但现实远比想象复杂。中国疾控中心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共同提示:食用油摄入质量不仅与油脂来源有关,更与脂肪酸构成密切相关。常见的工业精炼植物油,如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调和油等,由于价格亲民,几乎成了家庭餐桌标配。
问题在于,任何一种油脂,都有其营养与健康风险双面性。以大豆油为例,它富含亚油酸,但同时因高温重复加热极易产生氧化物;而某些“看起来很纯”的猪油、牛油等动物油,则饱和脂肪含量高,长期超标摄入,可增加心脑血管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过量摄入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会导致心血管疾病风险提升13%~17%。另有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最新调查,约有60%的家庭因油脂选择不当,存在亚临床脂肪肝和血脂异常隐患。
![]()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大豆油“天生不健康”,而是用油不当和误区让原本普通的油变成健康杀手。特别是部分油品经过反复高温加工,或消费习惯长时间油炸、煎炒,都会极大提升致病风险。
这4种油,建议长期少用!尤其是最后一种
专家综合分析,以下4种油类型,建议在家庭日常中控制摄入频率和总量:
动物性猪油、牛油
多数传统家庭依恋的“原味”,实则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32%~45%。长期高摄入,容易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总胆固醇,心脏负担增加,冠心病发病率可上升15%以上。研究显示,每天烹调摄入动物油超20克,10年后心血管风险明显提升。
![]()
反式脂肪酸含量高的氢化植物油(如人造黄油、起酥油)
方便面、烘焙食品、奶油蛋糕中多见人造黄油,内含反式脂肪酸,这种结构的脂肪已被欧美多国明令限制,因其会“降低好胆固醇、升高坏胆固醇”,患心脏病风险升高23%,高度相关糖尿病发生率增加。
长期高温重复使用的油(如地摊油炸油、餐馆回锅油)
高温油脂反复加热,氧化产物毒性超过初次用油20~30倍。部分三甲医院流行病调查表明,经常食用“回锅油”的人,肝功能异常、癌症前驱病变风险显著高于普通群体。此类油不仅隐藏在街头小吃,还常出现在家用电炒锅、炸锅当中。
![]()
超高比例调和油(标签成分不明或标注不规范)
为追求低价和风味,部分“调和油”、“XX混合植物油”成分“天书式”标签,棕榈油比例常超50%,而棕榈油与椰子油类似,饱和脂肪高,摄入过量升高心脏疾病风险。比大豆油更隐蔽,且家中老人、儿童常年食用,血脂、血压容易无声飙升。在2023年国家市场抽检中,不合格标签调和油检出率高达12.8%。
正确用油这样做!掌握4招,吃得健康、安心
专家给出家庭安全用油的科学建议——平衡选油,合理搭配,三餐湿炒少炸,常轮换种类:
合理选油
首先,优选权威机构推荐的非转基因花生油、橄榄油、菜籽油为日常主要用油。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高(如橄榄油),有助于心脑保护。可通过每次少量混用,避免长期一种油单一摄入。
![]()
控制摄入总量
成年人每日食用油宜控制在25克左右(约2大勺)。烹饪时采“少油湿炒”,避免油炸和大火爆炒。实际生活中,一把勺就是健康“度量衡”,不宜凭感觉下油。
注意烹调方式
避免反复加热同一批油,不用油炸剩油做炒菜。烹调结束要及时倒出多余油脂,减少“多余残油”摄入。家用空气炸锅、微波烘焙等新型方式仅辅助,无法完全替替少油健康炒制。
关注产品配料表与营养标签
购买时,优先选择成分单一、标注详细的食用油厂牌。拒绝成分“粗糙”或标签无法精准回溯来源的超低价油。每周定期更换油品或交替使用,减少棕榈油、炒制油、过度加工油摄入,降低健康隐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