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手机时突然看到一条热搜,“啃老”这俩字又冒头了,但不是以前那种“毕业了蹲家打游戏”。
![]()
新花样是:32岁夫妻拎包住进公婆家,顺带把孩子塞进18万一年的国际幼儿园,刷卡的是老人,抱孙子的权利却没了——理由是“科学育儿”。
![]()
评论区一排“?
有人急了:这不就是温情滤镜下的抢劫?
先别骂,得看清套路再拆招。
新啃老三件套:
说陪伴,实则躺平。
说投资,实则转账。
说育儿,实则外包。
更鸡贼的是把防火墙一起建:老人不会滴滴打车,就不会追到消费记录;微信群一设置“免打扰”,要钱的时候才弹语音。
去年杭州一位老太太实在忍不了,拿身份证去银行直接冻结子女的附属卡,当场发了条朋友圈:“30年前教你们走路,现在要教你们做人。
![]()
”五十万点赞里,一半是咬牙切齿的同龄人。
法律也开始不客气。
北京朝阳法院判过一桩:啃老啃走的368万房款,一分不少退回。
法官把话挑明:成年子女要是拿孝顺当提款密码,亲情就按债务处理。
案子一公布,据说不少爸妈把判决书截图,直接甩进家庭群。
数字时代还冒出新冷暴力:把爸妈设成群聊背景板,水滴筹、砍一刀随手指转发,等红包的时候才@他们。
广东某养老院做过调研,六成人老人会刷手机,可子女平均一周只视频八分零六秒——刚好够说一句“妈,给我转点钱”。
最吓人的是升级版“跨家庭啃老联盟”。
小两口把双方父母排班,上半年吸岳父,下半年啃婆婆,轮流值班。
老家县城的房子、省城的车位、上海的首付,都能被编进同一支“家庭资金交响曲”。
等到老人反应过来,已经像被套牢的股票,想割肉都晚了。
所以怎么破?
![]()
别把“住几天”当成顺水人情。
真要帮,就白纸黑字:住多久?
出多少生活费?
孙子的教育金谁掏?
亲妈也别怕“见外”,微信发一份简单的费用Excel,比事后吵翻天体面100倍。
再来一步:提前给养老金加把锁。
银行卡开通“动账提醒”,大额转出要刷脸;房产证直接写明“生前赠予需子女配偶共同签字”。
听起来冷漠,其实是给亲情保个底。
最后一条最扎心:别把养娃外包给上一辈。
如果带孩子只是为了让爸妈出钱,那孩子学会的第一句话可能不是爸爸、妈妈,而是——转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