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最近对着电视镜头说,自家的弹药库已经堆得满满当当,特别是迫击炮弹,产量“比法国还高”。
他几乎是在向欧盟喊话:“谁需要弹药,都可以来谈,甚至全部拿走。 ”他还轻描淡写地补了一句,买家拿这些炮弹去做什么都行,哪怕是给乌克兰用。
这话听起来像个军火商的普通广告,但在2025年底的欧洲,这无异于投下一枚外交炸弹。
要知道,就在半年前,他还因为俄罗斯的压力,被迫宣布全面停止所有军火出口,当时他无奈地反问记者:“难不成让我们去南极卖军火? ”短短五个月,从全面暂停到主动推销,武契奇的这步棋,下的可不是简单的生意经。
武契奇有个招牌策略,叫做“平衡外交”。 简单说,就是谁也不得罪,左右逢源。 塞尔维亚一边想着加入欧盟,欧盟是它最大的贸易伙伴,六成以上的生意都靠着欧盟;另一边,它又和俄罗斯割舍不下,俄罗斯不仅是传统盟友,还提供了八成的天然气和超三成的石油,更是它在科索沃问题上的重要支持者。
这条路走了十几年,但最近,这条平衡木越来越窄,越来越晃。 欧盟和美国似乎失去了耐心,不再满足于模糊的承诺。 欧洲议会放出狠话,塞尔维亚要想继续谈入盟,外交政策必须和欧盟“完全一致”——核心就是得跟着制裁俄罗斯。
美国则直接挥起制裁大棒,瞄准了塞尔维亚和俄罗斯合资的能源企业。 这道选择题,对武契奇来说,怎么选都难。 全面倒向西方制裁俄罗斯? 冬天老百姓的取暖可能立马就成了问题。 硬扛着不和俄罗斯切割? 加入欧盟这条路基本就算走到头了。 用一些分析人士的话说,武契奇的那根“平衡木”,已经快要断了。
![]()
为什么军火生意在这个时候变得如此关键?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塞尔维亚的经济命脉。 塞尔维亚的军工产业不算高大上,但实实在在是“硬通货”。 2023年,其军火出口额高达16亿美元,对于一个全年GDP几百亿美元的国家来说,这不是个小数目。
更关键的是,这个行业养活了大约15万工人和他们的家庭,在全国不到千万的人口里,这牵扯着数十万人的生计。 2025年5月,俄罗斯对外情报局直接点名,指责塞尔维亚公司通过第三国,向乌克兰秘密运送了数万枚火箭弹和百万发弹药。 压力之下,武契奇在6月作出了“全面停止军火出口”的决定。
这个决定虽然是应对外交困局的无奈之举,却立刻在国内引发了震荡。 工厂没了订单,工人的饭碗眼看就要砸了。 武契奇自己就多次强调,“我们必须让军工厂活下来”。 现在,他提出向欧盟供应弹药,甚至默许其流向乌克兰,首先盘活的就是这15万人的就业和每年十几亿美元的生意。 这步棋,是经济上的自救。
![]()
武契奇这番操作,堪称一次高风险的走钢丝表演。 表面上看,他是在向欧盟递上一份“投名状”。 欧盟正为乌克兰战场的弹药短缺发愁,塞尔维亚此时送上库存,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武契奇将其包装成对“欧洲安全的贡献”,希望能借此推动陷入僵局的入盟谈判。 但他又小心翼翼地避免直接踩到俄罗斯的红线。 他坚持塞尔维亚没有也不会直接向乌克兰出售武器,采用所谓“最终用户放任制”——炮弹卖出去,买家怎么用,塞方“不负责”。
这种看似“精明”的策略,实则两头承压。 俄罗斯的愤怒是明摆着的,俄方早已警告,即使通过第三国转运,也视同“违约”,甚至用上了“背叛”这样沉重的字眼。
一旦俄罗斯在能源供应或科索沃问题上收紧缰绳,塞尔维亚将非常难受。 而在欧盟内部,也有不少国家对他这种“灰色”操作心存疑虑,认为这远未达到其要求“完全一致”对抗俄罗斯的标准。
与此同时,塞尔维亚国内的政治气氛也并不平静。 国内存在强大的亲俄民意,反对派时刻盯着武契奇的把柄,指责他的外交政策“左右摇摆,两头落空”。 2023年底,首都贝尔格莱德甚至爆发了被政府定性为未遂“颜色革命”的暴力抗议。 任何一步失误,都可能引发内外部矛盾的连锁反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