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中国房地产市场迎来标志性转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等中央部委密集释放政策信号,以税收优惠为核心、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的 “王炸组合拳” 正式落地。这轮政策彻底打破此前区域化调整的局限,实现全国性制度优化与重点城市精准发力的有机结合,标志着房地产调控从 “限购限贷放松” 全面转向 “制度性成本优化 + 高质量发展” 新阶段。对于 millions 购房者而言,这场 “换道” 带来的不仅是购房成本的直接下降,更是置业逻辑、市场格局的深层重构,三大核心影响正让无数家庭连夜算起 “购房账”。
![]()
![]()
一、政策换道:从 “救市” 到 “转型” 的系统性重构
此次 11 月调控转向并非孤立举措,而是 2024 年下半年以来政策宽松趋势的深化与升级。据中指研究院统计,2025 年前三季度全国已有约 200 个省市县出台超 470 条优化政策,而 11 月新政以 “税收减免、限购松绑、金融支持” 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将调控推向 “全面激活” 新阶段。其核心逻辑已从短期市场托底,转向 “供需两端并重、短期托底与长期转型兼顾” 的系统性布局,政策设计直击市场核心痛点:
在需求端,税收优惠实现两大历史性突破:契税优惠面积标准从 90 平方米提升至 140 平方米,全国范围内个人购买家庭唯一或第二套住房,面积不超过 140 平方米的统一按 1% 缴纳契税;增值税政策取消一线城市普通住宅与非普通住宅划分,个人销售已购买 2 年以上住房一律免征增值税。这意味着上海一套 1000 万元的次新大户型,新政后可节省 10 万至 25 万元增值税,减税效应显著。
在供给端,政策形成企业纾困与库存优化双重支撑:土地增值税预征率下限全国统一降低 0.5 个百分点,10 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方案与城中村改造扩围形成联动,鼓励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安置住房,广东黄埔区 “五村七片” 项目已通过专项借款收购存量房作为安置房的实践验证了政策效能。
在金融支持上,存量房贷借款人可与银行协商灵活调整重定价周期,上海、深圳等城市取消首套二套房贷利率区分,公积金贷款额度最高上浮 15%,多孩家庭贷款额度上限可达 216 万元。这套 “全链条宽松” 的政策组合,直指市场活力不足的核心症结,为购房者带来实打实的红利。
![]()
![]()
二、影响一:购房成本降至十年新低,刚需群体迎来 “入场窗口”
对于刚需购房者而言,11 月新政最直接的影响是 “成本减负”,税收与信贷优惠的叠加效应让购房门槛显著降低。在税收环节,刚需群体的税费支出降幅可达 60% 以上,成为最直观的 “省钱红利”。
以北京一套 100 平方米、总价 500 万元的二套房为例,新政前需缴纳 3% 契税即 15 万元,调整后按 1% 征收仅需 5 万元,直接节省 10 万元;若购买的是持有满 2 年的二手房,取消普通与非普通住宅划分后,可免征差额增值税,单套节省资金常达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对于预算有限的刚需家庭,这笔节省的税费可直接转化为装修资金或首付补充,有效缓解资金压力。
信贷成本的下降进一步放大了减负效应。上海将首套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从 160 万元提至 184 万元,多子女家庭更是可达 216 万元,部分刚需群体甚至能实现 “公积金全覆盖贷款”,无需承担商业贷款利息。商业贷款方面,武汉、成都等城市对三环外首套新房给予初始贷款金额 1% 的利息补贴,最高 2 万元分 2 年发放,叠加当前 3.05% 左右的低利率,月供压力较 2024 年下降约 15%。
成本下降已显现成效,10 月湖北楼市销售面积同比增长超 10%,武汉、黄石等城市刚需成交占比提升至 65% 以上。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李旭红指出,这一系列政策通过减税直接拉动大宗消费,实现了市场活力激发与制度完善的双重目标,对于刚需群体而言,当前已进入十年难遇的 “成本低位窗口”。
三、影响二:改善性需求全面释放,市场结构迎来 “品质升级”
11 月新政对改善性需求的支持力度远超以往,从 “换房成本” 到 “购房资格” 实现双重突破,推动市场需求结构从 “刚需主导” 向 “改善发力” 转型。政策精准把握当前改善型需求旺盛的市场特征,将 1% 契税优惠覆盖至 140 平方米主力改善户型,恰好契合了家庭 “以小换大”“以旧换新” 的核心诉求。
税收政策的优化彻底解决了改善群体的换房痛点。个人销售已购买 2 年以上住房一律免征增值税的规定,终结了此前一线城市大户型换房的高额税费负担,极大鼓励了置换需求。北京城建、龙湖等房企的销售数据显示,国庆期间改善型房源到访量环比增长 40%,140 平方米左右的三居室成交占比从 30% 升至 45%,成为市场成交主力。
购房资格与金融支持的协同发力,进一步打开了改善需求的释放空间。北京放开五环外、上海放开外环外购房套数限制,恰好满足了改善群体 “兼顾居住品质与预算” 的需求,上海外环外新房成交占比已超 60%,新政后该区域改善型房源去化周期从 18 个月缩短至 12 个月。公积金 “又提又贷” 功能的落地更显贴心,购房者提取公积金支付首付后,仍可按全额额度申请贷款,让上海二套房购房者的首付压力下降约 20%。
市场数据印证了改善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11 月第二周深圳、成都、杭州二手房成交套数创下年内周度新高,其中改善型房源占比提升至 45% 以上;9 月百强房企改善型房源销售金额环比增长 22%,华润置地、建发房产等企业的改善项目成交增速尤为突出。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分析,新政精准激活了中大户型认购,推动一线城市二手房交易结构优化,未来改善型房源将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赛道。
四、影响三:区域分化加剧,购房决策聚焦 “核心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控转向并未带来 “普涨行情”,反而因城市基本面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分化。政策红利向核心城市集中的特征明显,不同能级城市、同一城市不同区域的市场走势将呈现显著差异,这要求购房者重新审视 “买房看地段” 的核心逻辑。
核心城市与强二线城市成为政策红利的主要受益者。这些城市人口持续流入、产业基础扎实、库存压力可控,政策落地后市场活跃度快速提升。9 月一线城市楼市成交面积环比上升 16%,上海、北京的核心区域甚至出现 “加推即售罄” 的现象,广州某新房项目 9 月 27 日开盘日销超 200 套,10 月 1 日加推后三日成交再破百套。北京 2025 年 11 月房价数据显示,西城、东城等核心区域二手房跌幅不足 0.1%,市场已呈现企稳态势。
相比之下,三四线城市仍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压力,政策效果呈现 “慢热” 特征。尽管义乌、岳阳等城市推出总额 2 亿元的购房补贴,首次置业可享 1000 元 / 平方米补贴,但市场成交回升幅度仅为 8%,低于核心城市水平。克而瑞分析指出,当前市场已形成 “核心城市修复、外围城市筑底” 的格局,11 月新政将进一步放大这一差异 —— 高能级城市受益于人口与产业优势,需求释放更为持续;而缺乏人口支撑的城市,仍需依赖 “国企收储存量房” 等政策消化库存。
这种分化趋势对购房者的决策提出了更高要求。58 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建议,购房者应聚焦 “人口净流入、产业基础扎实、库存合理” 的核心城市,尤其是这些城市的外围改善区域和次新二手房,当前具备较高性价比。
五、购房决策建议:把握红利窗口,理性适配需求
面对 11 月调控 “换道” 带来的市场变化,购房者既需把握政策红利窗口,也需避免盲目跟风,应结合自身需求与城市基本面做出理性决策。
对于刚需群体,当前是难得的入场时机。税收减免与低利率形成的成本优势,短期内难以复制,可重点关注核心城市外围区域的品牌房企刚需项目,这类房源性价比突出,且能享受政策全额红利。同时,可充分利用公积金贷款优惠,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公积金额度提升政策,能有效降低商业贷款依赖度,减少月供压力。
对于改善群体,可抓住置换成本降低的契机,优先选择 “次新二手房 + 核心区域配套” 的组合。当前二手房市场挂牌量充足,“以价换量” 行情仍在延续,议价空间较大;而 140 平方米户型的契税优惠与增值税免征政策,能最大程度降低换房成本,建议优先考虑户型方正、物业优质的次新小区。
对于投资需求,需保持谨慎态度。政策支持的核心是 “居住需求”,投机性购房仍受约束,北京、上海内环内等核心区域的限购政策未完全放开,彰显 “房住不炒” 底线。若确有投资需求,应聚焦人口持续流入的强二线城市核心板块,避免涉足三四线城市及非核心区域,防范库存高企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总体而言,11 月房地产调控 “换道” 是行业从 “高杠杆开发” 向 “高质量发展” 转型的关键一步。政策红利的释放将推动市场逐步筑底回稳,但复苏过程仍需时间,正如光大证券分析所言,房地产市场的止跌回稳将是渐进过程。购房者需结合自身需求、资金实力与城市基本面,在政策窗口期间做出理性决策,才能真正享受到调控转型带来的红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