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薄薄的工资结算单,能否锁定层层转包背后的支付责任?近日,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凭借其创新的“穿透式调解”机制,对此给出了肯定答复。净月法院成功调解了一起典型的建筑领域欠薪纠纷,不仅助力四名从事固化工作的工人追回欠薪,更从司法层面精准“定位”了上游分包单位的最终支付责任,为破解行业沉疴提供了“净月方案”。
2024年5月至7月,司某等四名工人由被告周某招用,参与某广场地下车库地面墙面装饰施工工程,从事地面固化工作。工程结束后,周某虽出具了工程结算单,却迟迟未支付工资。司某等人多次催讨无果后,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劳动监察部门迅速介入,并多次组织调解,然而周某及其上游分包单位某涂料有限公司相互推诿,拒不履行支付义务。在行政调解陷入僵局后,劳动监察部门依法引导工人向法院提起诉讼,实现了行政维权与司法救济的有效衔接。
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承办法官充分考虑到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紧迫性,迅速安排开庭。庭审中,法官精准梳理出“总包单位——涂料有限公司——自然人周某”的层层转包链条,并当庭向双方当事人阐明法律法规,明确指出涂料有限公司作为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分包单位,应对其再分包行为承担连带支付责任。经法官耐心释法、积极引导,该公司当庭表示愿意履行支付义务,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承办法官在回顾案件时强调:“劳动监察部门的前期介入,为案件的成功化解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是监察阶段固定的工资结算单、考勤记录等核心证据,以及初步理清的法律关系,为后续司法程序铺设了“快车道”。
案件通过“监察先行、司法兜底”的维权闭环,有效打通了农民工讨薪渠道。“行政调解遇阻时,司法程序为劳动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最终保障。”法官指出,“这份经法院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若义务方逾期不履行,工人可立即申请强制执行,这极大地降低了维权成本,提升了维权效率。”
一纸调解书,为农民工的辛苦钱系上了坚实的“法治安全绳”。案件不仅是净月法院发挥审判职能、保障民生权益、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更是对建筑市场秩序的一次规范与警示。法官借此提醒:农民工务工时应增强证据意识,主动签订劳动合同,明确用工主体与工资标准,妥善保存考勤记录、结算单、聊天记录等关键证据;一旦权益受损,可依次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申请法律援助或提起诉讼。用工单位则应严格遵循《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规范分包行为,切莫将工程违法分包给不具备资质的个人,否则将依法承担“终极买单”的法律责任。
来源:长春净月区人民法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