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今年的夏天终于过去了,而且秋天也快结束了,在明日(11月7日)便是立冬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冬季的开篇,它不仅标志着“万物收藏”的开始,更承载着人们对整个冬天冷暖的期盼。
那么立冬后就冷了吗?今年的冬天又多冷,冬雪又多不多呢!
![]()
老辈人常说“一冬寒暖看立冬”,就道出了立冬节气对后续天气的影响,而这样判断的依据就是靠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些口耳相传的谚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立冬的天气密码,先看风雨风向。“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这句谚语在南北方都广为流传,直白地道出降水与冬春旱涝的关联!
如果立冬节气当天是阴雨天气,整个冬天可能阴雨连绵、湿冷难耐;若立冬晴朗无雨,不仅大概率是暖冬,还得警惕来年春天的旱情。
而立冬节气当天的风向更是冬季的“晴雨表”,比如老祖宗总结的“立冬刮北风,皮袄贵如金;立冬刮南风,皮袄挂墙根”,形象地说明北风往往意味着冷空气势力强劲,冬天会严寒刺骨,皮袄成了抢手货;而南风则预示暖湿气流活跃,冬季偏暖,厚衣物都用不上。
当天如果吹东北风更是好兆头,“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意味着整个冬天多是晴空万里的好天气,少了阴雨缠绵的烦恼。
![]()
另外,古人还把对阴晴冷暖的预判,谚语也说得明明白白。
“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温”,黄淮平原的老农都知道,立冬当天晴空万里,大概率会是个冰天雪地的寒冬;若阴天为主,则冬季偏暖,冻害较少。
而“立冬无雨一冬晴,立冬有雨一冬阴”,则精准概括了立冬降水与整个冬季天气的关联,成为农民安排农事的重要参考。
更有“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的说法,意思是立冬当日如果比较冷了,往往预示着整个冬天冷空气频繁,寒意十足;
“立冬西北风,腊月雪封门”,则提醒着人们,立冬刮起西北风,腊月就可能迎来大雪封路的严寒景象。
这些谚语都不是信口胡说的,而是先民在千百年农耕生活中,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与总结,也就是老祖宗长期观察的经验总结。
在民间的气象数据也显示,黄淮海平原约80%的立冬农谚,预测准确率能稳定在70%以上,这与冬季大气环流的稳定规律密切相关,所以它们的参考价值是比较高的。
![]()
不过,现代气象学也告诉我们,冬季气候还受西伯利亚高压、拉尼娜现象等多种因素影响,谚语虽有参考价值,却不能替代科学预报。
如今,我们虽有精准的气象数据和数值预报,但这些朗朗上口的谚语依然流传。它们不仅是预测气候的“老智慧”,更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
明日就是立冬了,而现在立冬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那就是“补冬”,正所谓“立冬补冬补嘴空”,这个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大家可以吃点牛羊肉,或者是饺子,还有大葱,萝卜等都是不错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