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学食堂推出 999 元一份的帝王蟹菜品,在教育界和社交网络掀起轩然大波。
本是为提升服务多样性的大学后勤市场化试点,却交出了这样一份偏离初心的答卷,其荒诞程度足以成为年度校园营销 “迷惑行为大赏” 的顶流案例。
这场看似大胆的商业尝试,实则暴露了对市场规律的无知、对服务对象的漠视,更在象牙塔内埋下了消费分化的隐患,值得所有高校后勤部门警惕与反思。
![]()
南大一食堂供应的帝王蟹等海鲜。网友供图
大学食堂的核心属性从来不是盈利性餐饮机构,而是带有公益底色的校园配套设施。
从建国初期的定量供应到如今的多元化菜品,食堂始终承载着 “普惠服务” 的核心使命,其定价逻辑必须贴合学生群体的消费能力。
普通大学生的生活费大多集中在每月 1500-2500 元区间,一份帝王蟹的价格几乎相当于半个月的伙食费。
即便偶有家庭条件优渥的学生有消费意愿,校外高端海鲜餐厅早已形成成熟的供给体系,何必非要在以平价、便捷为标签的校园食堂里寻求 “帝王体验”?
这种场景错位的营销行为,堪称对市场规律的公然违背。市场化试点的初衷是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优化服务质量,丰富菜品选择,让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餐食。
但南大食堂的这波操作,却走上了 “舍本逐末” 的歪路 —— 忽视了占学生群体绝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转而讨好极小部分的高端需求者,既无法形成稳定的消费客流,又破坏了食堂的整体定价体系。
![]()
网传此次供应海鲜是因为学生留言想吃。受访者供图
有网友尖锐吐槽:“这哪里是市场化试点,分明是把食堂当成了网红打卡地的炒作工具。”
更值得警惕的是其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大学校园本应是淡化阶层差异、传递平等理念的重要场所,食堂更是学生们日常交流、增进情谊的公共空间。
999 元的帝王蟹横空出世,无形中在学生之间划出了一道消费鸿沟。当部分学生为了节省开支纠结于 10 元以内的套餐选择时,另一部分学生若在食堂消费千元菜品,难免会引发群体心理失衡。
有南大在校生在社交平台留言:“现在去食堂吃饭总感觉多了层尴尬,担心同学点了贵价菜自己会显得寒酸,这种氛围太奇怪了。”
这种由消费差异引发的群体压力,与大学所倡导的平等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甚至可能滋生攀比心理,污染纯净的校园风气。
![]()
回顾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批评声几乎呈现一边倒的态势。有教育领域博主直言:“大学后勤的市场化不能脱离教育本质,食堂不是赚钱的工具,而是服务育人的延伸阵地。”
也有毕业校友感慨:“当年我们食堂的招牌是 5 元管饱的红烧肉,如今却变成了 999 元的帝王蟹,不知道是进步还是倒退。”
更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后勤部门真有创新的诚意,不如多花心思在优化 10 元套餐的营养搭配上,而不是搞这种华而不实的噱头。”
这些声音不仅是对单个事件的质疑,更是对高校后勤改革方向的集体拷问。
事实上,真正成功的校园食堂市场化案例,无不以学生需求为核心。某高校食堂推出的 “考研营养套餐”,以 12 元的亲民价格提供两荤两素加炖汤,既满足了备考学生的营养需求,又贴合消费能力;
另一所高校的民族风味窗口,通过引入地方特色小吃,既丰富了菜品类型,又照顾了不同地域学生的饮食习惯。
这些案例证明,市场化的核心是 “精准服务” 而非 “盲目高端”,唯有扎根学生群体的真实需求,才能让后勤改革真正惠及师生。
11月4日,南京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发文回应食堂售卖999元帝王蟹。
![]()
南京大学食堂的帝王蟹闹剧,为所有高校敲响了警钟。后勤市场化改革可以大胆探索,但绝不能偏离公益底色、脱离服务对象。
大学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每一项校园服务都应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而不是制造阶层分化、推崇奢侈消费。
期待高校后勤部门能从这场舆论风波中吸取教训,回归服务本源,用更接地气、更具温度的改革举措,守护好校园食堂这方公益阵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平价、平等的就餐环境中感受到校园的温暖。
毕竟,比起 999 元的帝王蟹,学生们更需要的是物美价廉的家常菜,以及无差别的尊重与关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