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初,深圳地铁集团董事长辛杰快步走入万科总部会议室。
接替郁亮成为这家中国最大房地产企业的新任董事会主席。
十余名来自深圳国资系统的高管全面入驻万科核心岗位。
与此同时,一场不为人知的风暴正在万科内部发酵。
万科原总裁祝九胜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他下面还有10多人也跟着接受调查。郁亮虽然仍然在任,但已不再正常主持工作。
这家曾经的中国地产标杆企业,如何一步步走入今日境地?
一、初战:君安证券的突袭
1994年3月30日上午10点30分,
君安证券总经理张国庆和副总张汉生走进王石的办公室,
张国庆开门见山:“君安证券准备给万科的管理层提些意见。”
当日下午3时,君安证券代表委托的四家股东。
深圳新一代企业有限公司、海南证券公司、香港俊山投资有限公司和创益投资有限公司(四公司共持有万科总股份的10.73%)发起《告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书》,全文一万多字,直指万科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君安证券此次行动的实质是企图夺取万科控制权。
彼时,君安承销的1000万万科B股,成本价为12元,但市场价仅为9元,帐面浮亏3000万,意图通过此次收购,刺激股价、控制万科董事会。
王石在30分钟内与在美国、加拿大、北京、青岛等地的13名董事取得联系。
一番博弈之后,万科的国有股成了关键的一票。
1994年3月30日晚,新一代发出退出倡议的声明。
次日,王石果断决定向深交所申请停牌。
这是中国股市的第一次停牌,目的是通过停牌赢得时间,阻击君安等人的“老鼠仓”。
当时,万科财务部经理郁亮宣读了张西甫授权王石代表“新一代”的声明,宣布取消君安财务顾问资格。
这位年轻的经理人不会想到,二十年后,他将面临更为凶险的股权争夺。
4月4日,万科在深交所复牌,万科股票轻微涨停。
当日下午,万科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战斗结束。
有股评家打油诗为证:
倡议车上搭炒手,红灯二天早白头。
翻云覆雨发起人,跟风套牢盼收购。
二、阴影:宝能恒大接连敲门
2015年夏天,万科管理层还没来得及庆祝股价创下历史新高,便又听见了野蛮人的敲门声。
这已经不是万科第一次面对“门外的野蛮人”。
20年前的“君万之争”作为经典案例还在不断被提及。
而新的万科控制权争夺战似乎一触即发。
从2015年开始,“宝能系”通过连续举牌,强势入主万科。
到2015年12月,宝能加安邦总共持有万科的股份已经高达30.53%。
如果安邦与宝能是一致行动人,则或将触发要约收购。
局势的天平似乎倾向了宝能系。
这场控制权之战,给万科管理层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
当时在姚振华举牌万科之际,许家印也加入了这个争夺战。
2016年8月4日,恒大旗下中国恒大突然公告称,已在二级市场上收购万科A5.17亿股,占其总股本的4.68%。
8月9日,恒大增持万科A股至占其总股本的5%。
由此完成了对万科的首度举牌,前后总耗资约99.68亿元。
传闻许家印曾见过郁亮,并承诺:
你们配合我工作,老王和你什么都不变,每年给你和老王一个亿薪水。
但这个诱人的提议遭到了王石和郁亮的完全拒绝。
当时的战况十分激烈,老王和郁手上根本没有牌,
如果不是因为某些原因,万科很可能被吃掉。
最终,在相关部门及国企的强力介入之下,
扭转了万科的局面,万科有了深地铁作为靠山。
三、转变:郁亮的焦虑与野望
以前就是职业经理人,老老实实的打工,大股东(华润)也很信任我,宽容我,每年就是年报,其他的基本上不管的。
突然发现,不行,如果我不掌握股权,万一有一天像宝能这样的企业一下子就把万科颠覆了。
这里面谁感受最强烈?是郁亮。
王石已经60多了,到了退休的时候,但郁亮是北大毕业高材生,他对自己的期许非常高。
对于他来说,老王把万科带到了优秀公司的地位,中国企业家的顶峰,对郁来说,他想超过优秀达到卓越的程度或者位置,达到世界企业家的顶峰。这是他的期许。
宝万之争结束后,郁亮想到了成立一个类似MBO(管理层收购)的方案,但是正规路线走不通,于是走了一条“非正规路线”。
万科一直以来最引以为骄傲的是:
透明化、规范化。
但这个它自己设定的金字招牌,最终却被自己打造的体外循环系统所腐蚀。
四、体外:资金魔术与财务游戏
这个非正规路线就是:
公司相关人员的年终奖就不要拿了,而且大家还出了点钱,凑了一个小盘。
这些钱成立了一个公司,公司占股99%,万科公司占股1%。
万科占股1%就够了,因为当时万科的信用等级特别高,信用背书特别强,1%在其他人眼中就是还款能力无穷大。
于是,这个公司可以融到很多钱,利率也不高,然后再投入到万科的项目上,属于稳赚不赔的事,而且还可以快速放大。
后面祝九胜来了,鹏金所来了,博商顺泰等也来了。
2016年8月,万科以增资扩股的方式入股鹏金所,投资金额约3亿元,成为这家P2P平台的第一大股东。
这被视为万科进军互联网金融的重要一步。
一场精妙的资金游戏就此开始。
万科鼓励员工“跟投项目”,与公司一起买楼,一起分红。
但问题在于,员工哪有那么多钱?
这时,“自家兄弟”鹏金所就上场了。
“你没钱?没事,我借给你。”
利息?10%。
另一家叫“博商顺泰”的公司,则跳出来说:
“你把借来的钱投资我这理财产品,我给你20%的收益。”
这样一来一回,员工手里啥也没干,白赚10%的利差,还觉着自己做了笔聪明投资。
这个完美闭环的妙处在于“合规”。
账面上每一笔钱都对得上,合同齐全、流程正规,哪怕你是审计也挑不出毛病。
可结果呢?
钱已经从上市公司账上溜出去了,
变成了所谓的“理财收益”和“合作利润”。
从账面上看,公司利润少了;
从个人角度看,所有关键人物都分到钱了。
五、终局:国资接管与架构洗牌
这个游戏能玩下去的前提是:
房子得一直涨。
只要项目赚钱,这条资金链就能永动;
房子一卖,现金流就进来,所有人都能分到肉。
2024年,就是这个游戏断电的那一年。
据报道,从七月开始,那家负责给员工发理财收益的“博商顺泰”开始逾期了。
本来承诺20%的回报,结果一个子都兑不出来。
那可是八个亿的窟窿。后来越查越深,才发现背后资产亏损可能有数百亿。
到这时候,故事的走向就不用猜了。
高管跑路、资金蒸发、员工维权、监管介入,一模一样的剧情,全世界的“庞氏链”都这么崩。
2025年2月5日,农历新年复工首日,万科集团发布了一份震动市场的公告:十余名来自深圳国资系统的高管全面入驻集团核心岗位,董事会主席郁亮卸任,由深圳地铁集团董事长辛杰接棒。
万科的“国资化”进程始于2017年深铁集团成为第一大股东,但彼时深铁承诺“不干预经营”。
2025年的变动则标志着这一承诺的终结。
9月17日,万科集团网站更新了组织架构和管理团队信息,核心是集团总部强力集权,原先的区域层级全部取消,变成了16个由总部直接管控的地区公司。
随着万科区域公司被取消,开发业务的投资、财务、运营等权限上收到集团,深铁背景管理层的实际权限已经从集团渗透到一线执行层面。
在新组织架构落地的同时,9月16日晚间,万科公告称,公司第一大股东深铁集团向公司提供不超过20.64亿元借款。
自2025年初深铁集团全面接管以来,已累计向万科提供借款近260亿元。
撤区域、收权限、派高管、注资金,深铁集团正打出一套组合拳,全力救助万科。
2025年半年报显示,万科总负债规模为8729.88亿元,较年初下降7.85%,资产负债率降至73.11%,但净负债率却攀升至90.38%,较年初上升9.78个百分点。
万科的这次改革,实为一场为生存而战的“豪赌”。
最终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自身改革的执行力,更取决于中国房地产行业能否实现软着陆这个大前提。
从1994年的君万之争,到2015年的宝万之争,再到2025年的国资全面接管,万科这家中国最知名的房地产企业,在30年间完成了一个从股权分散到国资集权的循环。
真正毁掉一个企业的,
从来不是外部的寒冬,
而是内部的聪明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