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记者实地走访,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难老泉流水潺潺场景重现于游人眼前。根据监测,水位高出泉眼1.72米。
2023年5月,断流多年的难老泉首次自然出流。从2024年9月再次复流至今,难老泉已连续出流400多天,实现了全年不断流。这是我省开展地下水超采治理和岩溶大泉保护的重大成果,也是山西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晋祠泉素有“晋阳第一泉”的美誉,“难老泉”又是晋祠的精华所在,诗仙李白赞曰:“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取的梁衡《晋祠》一文,更是把难老泉的名字刻在了全国中学生的记忆深处。
1994年,受地下水大量开采、西山煤田大规模开发影响,晋祠泉彻底断流,此后地下水位以每年约2米速度下降,2008年降至距泉口27.76米的最低位。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晋祠泉复流工作,水利部下拨专项资金5.59亿元给予支持,省水利厅聘请中国科学院王焰新院士进行技术指导,和太原市共同制定了《晋祠泉复流实施方案》,采取关井压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煤矿禁采限采等措施,念好“节、关、补、限、管”五字诀,全力推动晋祠泉复流。
“节” 是坚持节水优先的思路。在对泉域内高耗水企业进行搬迁的同时,对重点企业实行用水定额管理。严控高耗水农业发展,采取滴灌、微灌等节水措施。将太原市1.5亿立方米地下水取水量指标细化至县(市、区),强化地下水资源刚性约束。
“关” 是实施地下水关井压采。关闭晋祠泉域水井260眼,近两年共减少地下水开采3500万立方米,缺口由从万家寨引来的黄河水补充,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遏制。
“补” 是实施生态补水。在距离晋祠泉50公里外的汾河二库,维持蓄水位高位运行,加大水库对泉域的下渗补给。在70公里外的娄烦县汾河河道强渗漏段,建水坝增加地表水下渗。同时,太原启动西山生态修复工程,使西山地区林木覆盖率提升至86%左右,涵养地下水源。
“限” 是实施煤矿禁采限采。通过兼并重组,将西山地区的煤矿从275座压减至53座,在此基础上,又关闭泉域内煤矿4座,重新划定了15座煤矿的采矿范围,确保挖煤不破坏泉域地下水脉。
“管” 是强化地下水监管。从严落实黄河保护法、地下水管理条例,严格地下水审批管理,严格取用水监管,依法处罚违法取用地下水行为。
省水利厅水文水资源管理处处长张天锋介绍,为了随时掌握晋祠泉的水位状况,2025年,省水利厅建成晋祠泉域数字孪生平台,对水位变化实行动态监测,实现问题诊断和水文预测智能化,一旦水位下降明显,能够及时采取措施。
我们相信,晋祠泉定不负“难老”之名,晋祠周边必将重现“荷花世界稻花乡”的美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