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3月31日至4月1日,首届黄河流域青年生态文明交流活动在临县碛口古镇举行。本报记者程国媛摄
![]()
4月26日,2025“清洁美丽中国行”宣传活动在并启动,来自省内多所高校的20余个环保社团参与活动。本报记者程国媛摄
![]()
左权县左权湖与湖岸线、树木相互映衬,绘就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张文军摄
![]()
一群绿头鸭在浊漳河碧波荡漾的水面游弋。郭世虎摄
![]()
长治市漳泽湖MANA水岸度假区绿草如茵、碧波荡漾。张国平摄
![]()
太原汾河景区四期风景如画。张好摄
![]()
汾河太原段两岸绿树成荫。本报记者刘通摄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十四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绿色山西迈出坚实步伐。
如今,放眼三晋大地,白云穿过巍巍太行,碧水翻起汾河波浪,美丽山西的图景正徐徐拉开大幕。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深秋的傍晚,频繁出现的绚烂晚霞将省城的天空染得一片橙红,市民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这一幕幕美丽的景色,一时间,社交媒体平台上都是关于晚霞的“油画图”。根据生态环境部最新发布的公告:今年1至6月,太原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率、PM2.5改善率双双进入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20位。截至8月18日,太原今年收获了161天优良天数,比去年同期增加30天。
近年来,我省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和区域协同控制,实施空气质量再提升行动,基本完成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扎实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组织夏季臭氧削峰、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随着蓝天保卫战加力推进,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数据不断刷新。与“十三五”末相比,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由5.18下降至4.30,下降17.0%;优良天数比例由71.0%提高至74.2%;PM2.5浓度由46微克/立方米降至36微克/立方米,下降21.7%;PM10、SO2、NO2、CO浓度分别下降15.9%、47.4%、20.0%、27.8%,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今年前4月,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下降15.7%、PM2.5浓度下降22.4%、O3浓度下降12.9%,改善幅度均在全国前列。
与此同时,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山西“一泓清水入黄河”的殷切期盼,2023年6月,启动了“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对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进行全流域、全方位治理。“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在聚焦水质改善目标的基础上,衔接水网建设、防洪能力提升、黑臭水体治理等多种类型,通过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陆域一体谋划,治污、调水、清淤、增湿、绿岸一体实施,取得了初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如今,285个子工程已完工230个、完工率达到80.7%。
采访中,霍州市第二生活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从该厂出水口打上经过处理的中水,与记者手中的矿泉水进行对比,水质清澈,肉眼丝毫看不出差别。污水处理厂运营方北控水务集团晋临区域总经理助理王小平介绍,该污水处理厂目前运用智能化管控,通过智慧水务平台的实时监控与数据分析,实现了污染物精准减排,处理后的中水源源不断安全回用,有效提升了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优化了城市水生态,为“一泓清水入黄河”贡献了力量。
运城市新绛县万安村毗邻汾河,油桃是当地的主要农业种植品种,农户果园喷药用水主要来源于地下水。
随着“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推进,村里的生活污水全部纳入新建的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的中水汇入村中池塘,成为农业生产的新水源。万安村党支部书记王丰太告诉记者:“水塘改造时,我们封闭了所有入塘排污口,让塘中只留‘达标水’。如今,村民可以来这里取水,水塘也成为村中一景。”
碧水保卫战巩固提升。深入开展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全面完成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省3915个入河排污口纳入平台监管。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建立全省管控指标体系,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刚性约束,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十三五”末下降30.0%。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全省地下水位整体回升2.51米,持续推进全省19处岩溶大泉保护治理,断流30年的晋祠泉2023年实现复流。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由“十三五”末的70.7%提升至2024年的94.7%,连续两年超过国家平均水平,黄河干流(山西段)水质连续三年稳定达到Ⅱ类,汾河入黄口断面2024年首次达Ⅲ类优良。
净土保卫战稳步推进。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实施农用肥分类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准入,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连续4年保持在98%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开展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固废和建筑垃圾专项整治。“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全面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日前,由太原市生态环境局主办的“碳路先行产业焕新”气候投融资政银企对接会,在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梗阳新能源有限公司召开。省市相关职能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及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绿色转型路径。在政银企面对面交流环节,金融机构、“双碳”专家与企业代表围绕减碳技术、融资需求、政策适用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多家企业与银行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实现了需求与资源的高效对接。
会议通过政策解读、技术赋能、案例分享、园区观摩、平台教学与面对面交流六大环节,全面展现了太原气候投融资的生态体系与合作潜力,进一步凝聚了“政银企协同向绿”的共识。下一步,太原市将持续推动绿色金融由政策引导向市场驱动深化,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太原智慧”。
自2022年入选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以来,太原市以“试点即标杆”为目标,积极推进政策、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市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已入库项目226个,获授信金额突破505亿元,实际放贷达211.75亿元;绿色贷款余额超过3180亿元;“龙城碳惠”平台注册市民人数超过187万人,初步形成“金融+公众”双轮驱动的绿色发展格局。
近年来,我省以绿色转型为核心,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清洁运输和新能源替代等举措,全面推动经济社会低碳发展。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十四五”以来,我省淘汰落后煤电机组332.1万千瓦;完成现役煤电机组“三改联动”7382万千瓦,建成投运6台百万千瓦机组,6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占比达到50%;全面关停4.3米焦炉,累计淘汰焦炉产能4710万吨,焦化行业常规机焦炉全部为5.5米及以上先进产能;钢铁行业压减粗钢产能306万吨,钢铁先进产能占比提高至62.3%;水泥熟料限制类工艺装备全部退出。新能源利用率连续6年超过97%。做好“绿色能源+”和绿电大文章,2024年外送绿电量75.4亿千瓦时,位居全国第一。
大力推进减污降碳。积极稳妥推进清洁取暖改造,累计完成散煤清洁替代715.9万户。大力推动清洁运输和新能源替代,全省公交车、巡游出租车新能源占比分别达到96.3%、71.7%,临汾、吕梁等地氢能重卡投入运营。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山西行动,制定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X”政策体系,科学控制重点领域碳排放。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气候投融资、零碳(近零碳)产业示范区等试点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推动重点企业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建立“碳普惠”公众参与机制,入选“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十佳公众参与案例。连续举办八届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为完善能源治理体系作出了山西贡献。
坚决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屏障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山西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基因宝库,是金钱豹的集中分布区,是猕猴、大鲵、红腹锦鸡、南方红豆杉等野生动植物在我国的分布北界,也是多种高纬度植物种类分布的南界。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加快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美丽山西为目标,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完善山西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山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推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形成全社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
山西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物种多样性资源丰富,分布野生高等植物有2743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543种,其中,鸟类428种(包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72种,省重点保护鸟类133种)。
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良好生态环境的直观反映。近几年,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的加大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褐马鸡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种群数量稳步增加,分布区域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珍稀水鸟在我省湿地、河流、湖泊栖息驻足。
经过多年的保护行动,“省鸟”褐马鸡数量从5000多只增加到现在的19000只左右,分布范围从28个县扩大到45个县,分布区总面积达到11900平方公里。
每年有五六万只、238种鸟类在桑干河朔州段栖息,其中包括黑鹳、东方白鹳、大天鹅等40余种国家级保护鸟类,越来越多的候鸟变“留鸟”,长期在此安家落户。
世界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现身汾河,白鹭、野鸭、小白鹭、白骨顶鸡等野生鸟类的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多,汾河湿地成为鸟类栖息、繁衍的“乐土”。
山西平陆黄河湿地是我国大天鹅三大越冬栖息地之一。每年到此越冬的白天鹅数量都在1万只以上。每年10月中下旬,成群的大天鹅等多种候鸟长途迁飞至此越冬栖息,停留时间长达5个多月。
生态兴则文明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山西。
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定出台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意见,完成分区管控成果动态更新,形成覆盖全省域的1599个具体管控单元、1.2万条准入清单,严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扎实推进“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实现人为干扰数量和面积“双下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环境问题动态清零。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加强“两山七河五湖”生态修复治理,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十四五”以来修复治理面积10700公顷。科学组织大规模国土绿化,2021年至2023年造林规模连年居全国第一,全省森林覆盖率22.22%。实施一批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连续8年每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00万亩,水土保持率由“十三五”末的62.38%提高到65.51%。制定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典型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成效明显,华北豹、褐马鸡种群数量保持全国首位。强化环境风险应急处置。部署开展非法排污、临河运输、园区污染环境风险等排查整治行动,制定实施重大突发环境事件“一键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有效管控生态环境领域风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永恒的生态话题,我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碧水青山展开笑颜,让三晋百姓共享生态环境变好带来的幸福感。
当汾河的碧波再次清澈地映出千年古塔的倒影,当吕梁山的松涛重新裹挟着草木清香,三晋大地正以山河为卷、岁月为笔,书写着新时代的生态答卷。
高水平保护护航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山西,这座承载厚重历史与资源禀赋的省份,正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如何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共进,成为山西亟待回答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为山西指明了方向,我省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关键位置,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新时代发展的宏大叙事中,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近年来,我省在水气土治理等关键领域持续发力,奏响了一曲绿色发展的激昂乐章。
在大气治理方面,深入开展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全面推进重点工业园区环境综合整治,一体实施汾河谷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通过一系列举措,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改善,蓝天白云成为三晋大地的常客,清新的空气成为百姓触手可及的幸福。
水生态治理是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战役,“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承载着三晋儿女的绿色梦想与责任担当。我省强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大力推进此项工程。通过一系列“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实施落地,增建污水处理厂,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和质量,让污水变中水,为汾河“水量丰起来”提供有力支撑;建设人工湿地,利用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进一步净化水质,让汾河“水质好起来”。
如今的汾河,河水清澈,沿岸风光旖旎,成为生态之河、幸福之河。
在土壤污染防治领域,我省加强工业固废污染防治,全力推动煤矸石井下充填和煤基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实施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推动源头减量,强化煤基固废源头控制;推进综合利用,拓宽煤基固废大规模消纳渠道;加强规范管理,对工业固废堆场进行排查整治,建立全口径清单和问题堆场清单,分级分类推进整改整治。通过这些努力,让土地重焕生机,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坚实保障。
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不仅改善了山西的生态面貌,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最具竞争力的发展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三晋大地的绿色潜力,为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新机遇;另一方面,生态保护催生了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展望未来,我省将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巩固水气土治理成果,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加强法治建设,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责任制,强化监督考核,确保各项生态保护措施落到实处。同时,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省正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画笔,在三晋大地上描绘着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相信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山西必将实现经济繁荣、生态优美、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谱写更加绚丽的绿色篇章。
特写1 废水零排护河清
在晋能控股山西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河津发电分公司化学中水处理站,3个直径19米的混凝土“大水缸”无声运转,每小时“吞下”1000吨中水。经过一系列净化工艺,最终化为汩汩清流。
“这些‘大水缸’平均每天可处理2.4万吨中水,每年可回用中水约500万吨,这意味着每年可减少向河流排放等量的废水。”11月3日,该公司燃化运行部化学专工孙晓鹏在污水澄清池旁介绍。
这座拥有两台35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的电厂,在2022年6月投资5400万元建成城市中水利用项目,通过对河津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中水进行深度再处理,不仅填补了传统用水供给的缺口,更推动电厂用水结构向绿色循环转型。经过石灰混凝沉淀过滤等工艺的层层净化,再通过滤池除去水中的悬浮物、胶体、溶解性有机物,最终输送到凉水塔用于冷却锅炉循环水,既减少了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又减少了污水处理厂中水的排放,同时也增加了水的复用指数,降低用水费用,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建设的循环水排水综合利用项目,通过对循环水排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再利用,每年还可节约用水150万吨左右。
在中水与循环水排水回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真正的考验,落在了成分更为复杂、处理难度极高的脱硫废水上。面对这一行业难题,该公司通过实施“低温闪蒸+浓液过滤+滤液干燥”的工艺技术路线,将脱硫废水浓缩后压榨过滤成泥饼,滤液通过雾化干燥,从而把废水“吃干榨尽”,不让一滴污水排入河流,真正实现了全厂废水“零排放”。
这一突破性成果的背后,是晋控电力对绿色发展理念的长期坚守与对节水社会责任的积极践行。基于“节约用水、清污分流,梯级利用、优先利废”和“少产生、多复用”的核心节水原则,晋控电力在旗下各单位系统性推进多项节水技术改造工作,旗下河津发电分公司、临汾热电公司、长治发电公司、侯马热电分公司等企业均实现了脱硫废水零排放。
在现有成果之上,晋控电力对节水与生态保护的探索从未止步。“后续我们还将继续挖掘节水潜力,持续开展节水改造,实现水域生态保护和企业节水高质量发展双促进。”该公司安全环保部主管王剑表示,未来晋控电力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在守护绿水青山的道路上,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特写2 垃圾分类惠民生
10月30日清晨,太原市万柏林区爱回收·爱分类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宽阔的厂区回荡着机器的轰鸣。一辆辆收运专用车缓缓驶入卸货区,车厢里,绿色的回收袋像小山般堆叠。分拣工赵师傅熟练地系上安全绳,手脚麻利地攀上高高的车厢,开始一天的工作。
“回收产业是垃圾分类、资源回收、旧物利用的关键环节。”爱回收·爱分类项目太原负责人王恒告诉记者,早在2020年,太原市万柏林区通过招商引资,与上海万物新生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引进爱回收·爱分类项目。项目实施后,居民只需来到自家附近的智能回收机前,按照“扫码—投放—收益到账”的步骤,就能轻松完成纸类、金属、塑料、织物等旧物的智能回收。每台智能回收箱满仓后,会通过物联网自动向公司清运人员发送指令。接到指令后,清运人员会在20分钟内将回收物资清运到中转站内,再由车辆统一运往分拣中心,对居民投放的可回收物进行细分,最后分类销售到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前端简单投、后端精细分,大大降低了居民的参与门槛。
在可回收物分拣中心,那些曾被丢弃的旧物正式开启他们的“循环新生”。鼓鼓囊囊的回收袋被逐一打开,报纸、塑料、金属等各类可回收物顺着板链输送机缓缓上行。几十位分拣工早已在传送带两侧各就其位,目光专注,双手快拣。分拣工老张的视线紧跟传送带,双手一伸一递间,一张压扁的纸箱被精准捡起,转身投进身后方形投料口中,料坑深处传来杂物坠落的闷响。不远处,干式压缩机将分拣好的黄板纸吞入,经过数次挤压,吐出长1.8米、高1.3米、宽1.2米的紧实打包块。
据王恒介绍,该项目构建了“前端—机器投递、中端—满箱清运、末端—分拣销售”的三级运营体系,并将收运信息接入太原市智慧环卫管理平台,有效促进了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两网融合”。在各级政府支持下,依托互联网技术,公司建立了生活垃圾可回收物“点—站—场”闭环智能化体系,推进垃圾资源回收产业的良性发展。
截至目前,太原市已累计投放智能回收机2780余台,覆盖小区1100余个。仅爱回收·爱分类项目就投放智能回收机1638台,覆盖太原市六城区650个小区,累计回收、处置可回收物8.9万吨。
特写3 云端护绿守青山
10月30日6时,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原平川林场智慧林草分控中心,副场长陈鑫打开控制台。指尖在屏幕上轻点,伴随着“嗡嗡”的低鸣,无人机舱内一架白色无人机朝着林区深处飞去。
关帝林局高达68.95%的森林覆盖率,构成太原、晋中盆地及汾河走廊的重要生态屏障,对改善和优化黄河中游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该局以智慧赋能高质量发展,构建起“人防、物防、技防”森林资源保护体系,打造“可视化、智能化、信息化”智慧林草管理平台,探索高水平保护。
“20号机按第四条巡航路线,覆盖原平川林场原相片区,重点监测油松林的生长情况和野生动物活动痕迹。”陈鑫指着屏幕上跳动的绿色航线说。
无人机攀升至300米高度,自动切换到巡航模式。陈鑫指着屏幕角落的AI识别框解释:“这比人眼灵,红外热成像能穿透树冠,不仅能找病虫害,还能发现异常人员。”说话间,系统突然弹出一条提示——“监测到3处野生动物活动痕迹”。他立刻放大画面,只见3只狍子正从林间穿过,“之前靠护林员徒步巡山,一天走20公里也未必能见到,现在局里部署在林场的2台机场无人舱和5台巡护无人机一天能覆盖80%区域,效率翻了好几倍。”
在关帝林局智慧林草大数据中心,大屏幕上“智慧关帝云平台”正实时更新数据:全省首个林草大数据中心不断接收着7颗卫星的热点监测数据,64套高点云台如同“千里眼”,将5公里半径内的林区动态尽收眼底,152套监控卡口随时监控过往车辆及入山人员画面。“你看这‘防火一张图’,地形、林种、取水点全标得清清楚楚,连护林员的实时位置都能看到。”大数据中心主任郝君切换页面,地图上闪烁的光点代表正在巡山的护林员,“现在是‘人机协同’,无人机发现异常,护林员能第一时间精准赶到,‘监测—预警—处置’闭环,防治效率大大提升。”
10时,原平川林场无人机完成巡航自动返航,精准降落在停机坪上,开始自主充电。陈鑫拿出笔记本记录数据:“今天巡了6条路线,没发现异常。高火险期时,我们会增加巡航频次,24小时不停转。”不远处,几名护林员正围着新到的巡护无人机学习操作,老护林员曹爱君笑着说:“现在靠科技,咱这‘老林业’也得跟上时代。”
从38个无人机场织就的“天网”,到“空天地人”四位一体的监测体系,关帝林局正以科技为笔,在460万亩林海间书写智慧管护的新篇章。看着再次升空的无人机,陈鑫眼神坚定:“守住这片绿,就是守住生态屏障,再累也值。”
来源:山西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