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烂尾楼到新地标:汇成大厦24年沉浮录
双业主困局破解实录:一座烂尾楼的涅槃之路
锈蚀的塔吊再启动:成都这个项目如何打破26年僵局
93户业主的26年等待:一个烂尾楼项目的暖心结局
![]()
在成都一环内解放路二段,汇成大厦的脚手架终于拆除,露出米白色真石漆外墙和深灰色玻璃幕墙。这座沉睡26年的建筑正在完成最后的绿化工程,预计今年内交付使用。作为成都主城区“最老”的烂尾楼,它的重生标志着城市治理能力的新突破。
![]()
时间回溯到1997年,汇成大厦作为城北商住标杆项目破土动工。然而1999年4月,当建筑建到8层时,因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戛然而止。这一停就是整整26年,成为成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注脚。
![]()
项目烂尾的核心症结在于独特的“双业主”开发模式。成都汇成置业有限公司与成都华达房屋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但双方存在复杂的债权债务纠纷。更棘手的是,其中一家公司在2012年被注销营业执照,使得项目重整难度雪上加霜。据当时购房者回忆,项目停工时尚有93套房屋已售出,涉及购房款1600余万元。这些购房者中,有人从青年等到中年,有人从未住进自己购买的房子。
![]()
转机出现在2022年。随着“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政策的深入推进,成都市将汇成大厦纳入第二批通过破产程序化解停工项目的试点。创新采用“重整式清算”模式,即先通过司法程序重整企业,引入共益债权人资金专用于续建,待项目完工销售后再清偿历史债务。这种模式为项目设置了资金“防火墙”,新注入的共益债借款仅用于复工续建,不与历史债务混同,有效消除了投资方顾虑。
![]()
2023年10月,中铁二局作为共益债权人正式进场施工。施工方采用了BIM建模等新技术,对原有建筑结构进行全面检测和加固,同时优化了室内空间布局,使这座“老楼”焕发新生。除了主体建筑,项目周边的城隍庙片区也在同步更新。依托府河码头遗址建设的“城隍·春秋里”项目,将打造开放式商业街区,与地铁17号线城隍庙站形成TOD联动,进一步提升区域价值。
![]()
汇成大厦的重生案例具有示范意义。数据显示,通过类似的破产重整模式,成都市已盘活1300余亩低效闲置土地。这些项目的复活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更创造了近万个就业岗位,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
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了有效的府院联动机制。住建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法院等多方协同,甚至为恢复被注销企业的市场主体身份开辟绿色通道。这种跨领域协作,让法律框架、政策资源与技术力量形成合力,为类似项目的化解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烂尾楼问题的化解不仅关系个体权益保障,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这些曾经的“城市伤疤”通过创新治理获得新生,既改善了城市面貌,也提升了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随着更多类似项目的盘活,城市空间资源将得到更有效利用,市民生活品质也将持续提升。
![]()
汇成大厦的故事印证了一个道理: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勇于创新工作方法,再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也能找到解决之道。这个案例为其他地区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也展现了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成果。
![]()
如今,站在汇成大厦前,已经很难想象这里曾经荒废20余年。崭新的外立面、完善的配套设施,与周边成熟社区和谐相融。这个项目的成功盘活,不仅是成都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更是社会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随着更多类似项目的推进,城市空间将更加宜居,市民生活将更加美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