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杭州的宋女士一连吃了好几个柿子,第二天腹部绞痛,到医院检查为小肠肠梗阻,后来还出现了腹腔积液。最后,医生将一块比鸡蛋还大、坚硬如石的“柿石”取出,一周后患者顺利康复。
陕西西安,一名男子在食用半斤柿子后,又吃了不少螃蟹,结果胃里形成了较为尖锐的“胃石”,划伤胃壁并导致胃穿孔,不得不紧急就医。
为何吃柿子后胃里会长“石头”?哪些人不适合多吃柿子?一起来看看↓↓↓
![]()
秋天吃柿子好处多多
但这5类人群别多吃
柿子可以加快人体脂肪代谢,平稳血压、软化血管、降低人体动脉硬化风险,还有助于预防牙龈出血、抗氧化、增强免疫力。其丰富的果胶是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够促进消化。柿子中含有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还可以消炎镇痛、止咳平喘。
柿霜还有清上焦热的功效,如果有心烦、喉咙痛、干咳等症状,可以选择吃有柿霜的柿饼。用柿蒂泡水喝,可以缓解秋季气候干燥引发的咳嗽。
![]()
虽然柿子好处多多,但以下5类人群不宜多吃:
糖尿病患者:柿子富含葡萄糖、果糖等简单糖类(单糖),容易引起血糖快速上升,应适量食用。
脾胃虚寒者:柿子性寒,平时舌苔白厚、食欲下降、易消化不良、受凉后易胃疼(热敷后可好转)的脾胃虚寒人群不宜食用鲜柿子,以免加重症状。
处于外感风寒初期的人群:外感风寒时需要发散,如果吃收涩的食物,会加重外感症状。
十二指肠溃疡或胃溃疡患者:这些患者本身胃酸过多,胃酸会跟柿子里面的一些成分结合,所以十二指肠溃疡或胃溃疡患者尽量不要吃柿子。
服用铁剂人群:单纯缺铁性贫血且正在吃铁剂的人群最好不要吃柿子,柿子里面的鞣酸可能会和铁剂结合起来,形成人体可能吸收不了的成分。
![]()
为何吃柿子会形成“柿石”?
柿子中含有较多的鞣酸和果胶,在胃酸的作用下,鞣酸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分子较大且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再与其他食物残渣凝结成块,越积越大就会形成“柿石”。
“柿石”在胃内不断摩擦,可能使人出现腹胀、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柿石”进入肠道又无法顺利排出,则可能导致肠梗阻,严重者会引发肠坏死,甚至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而危及生命。
除柿子外,山楂、黑枣等也富含鞣酸的食物,在特定条件下同样可能形成结石,需引起高度警惕,一次不要过多食用。
根据柿子的特性,吃柿子时要注意不和海鲜、海带、高淀粉食物、酒类同食,否则可能会导致身体不适。
想安全享用柿子,除了不与上述食物同食外,还应注意:不空腹食用,不吃柿子皮,不过量食用,选成熟果子。
![]()
我国本土90%以上都是涩柿?
大家吃柿子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有的柿子甜,有的柿子涩,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柿子涩口是因为果肉里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宁,它能与舌黏膜蛋白结合,产生类似于口干的收敛感,对舌头、口腔造成刺激。而柿子脱涩变甜,就是通过将可溶性单宁转化成不溶性单宁实现的。
根据柿果在树上成熟后可溶性单宁的含量,可以将柿子分为“涩柿”和“甜柿”两大类,进一步细分的话,还可以分为涩柿、不完全涩柿、甜柿、不完全甜柿。
甜柿可以在树上生长时自动脱涩,熟了就能直接吃,甜柿大多果肉偏脆,切成片也不会流淌出太多果汁。而涩柿需要在采摘后人工脱涩处理才能吃,根据处理方式不同,处理后的质地可以偏脆也可以偏软。
据了解,中国本土产的柿子有1000多个品种,但90%以上都是涩柿。目前市面上能买到的柿子里,只有湖北罗田、麻城一带产的“罗田甜柿”是中国原产的甜柿,其他甜柿品种基本是从国外引进的。
![]()
那该如何把涩柿子变甜呢?如今商家大批量给涩柿脱涩,多采用二氧化碳脱涩、乙烯利脱涩、乙醇脱涩等方式。
而个人想给涩柿脱涩,可选择的方法也很多。最自然的方法是交给时间,等它从硬变软。人们常说“柿子捡软的捏”,也是实践中得到的经验。
比自然放置稍微快些的办法是将柿子泡在冷水里,每天换水,柿子在无氧呼吸的过程中产生乙醛,有助于可溶性单宁转变成不溶性单宁,几天后就能脱涩了,也可以在水中加入5%左右的生石灰。
相对更快速的方法则是提高环境温度,准备一盆40℃ 左右的温水,把柿子泡在里面,适当添加热水来保持水温,可以促进单宁发生反应,大约一天一夜后就基本脱涩了。不过,这种做法可能有一定的失败率:水温如果超过60℃,会破坏相关的酶,结果是柿子永远保持涩的状态。另外,温水脱涩的柿子不耐保存,需要尽快吃掉。
在有些地方,这种通过浸泡加工让柿子脱涩的方法叫“漤(lăn)柿子”,这种柿子又叫懒柿子、醂柿子、脆柿子。
![]()
此外,还可以把涩柿子和成熟的苹果、香蕉一起装在塑料袋里,封好口,放在阴凉处,成熟水果释放的乙烯也能起到催熟的作用。
在东北、华北,还有一个利用冬季室外天然“冰窖”来帮助柿子脱涩的办法,那就是把它做成冻柿子。在冷冻的过程中,柿子果肉细胞壁被破坏,产生大量的水溶性果胶,不仅促进了单宁转变,解冻后的口感更绵密细腻。
![]()
最早的柿子是什么味道?
那么,最早的柿子是什么味道呢?古人又是通过什么方法对柿子进行培育和利用的?一起来看看。
最开始,柿子并不是用来吃的,它多作为观赏树木,栽植于宫殿、寺院的庭园之内。在汉初司马相如所著的《上林赋》中写道:“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此时,作为珍稀品种,柿子树与卢橘、枇杷等果树一同被栽种于皇家园林中。
不过,考古学家曾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柿饼和柿核,这说明在汉代,柿子已经可以食用。但考古研究也认为,当时的柿子涩味较重,并不好吃。
南北朝时期,经过不断实验,人们逐渐掌握了柿子脱涩的方法。到了南北朝中后期,柿子便由庭园栽培的观赏性植物转变为大面积生产性的果树。在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柿子的嫁接技术和加工方法。
南北朝时期,梁简文帝十分爱吃柿子,他在《谢东官赐柿启》里写道:“悬霜照采,凌冬挺润,甘清玉露,味重金液,虽复安邑秋献,灵关晚实,无以匹此,嘉名方兹擅美。”当时,官方还鼓励民众栽种柿子树。在《梁书·沈璃转》中有言:“璃为建德令,教民一丁种十五株桑、四株柿及梨栗。”
到了唐宋时期,柿子的培育技术更加成熟,柿树的种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宋朝时,马永卿在《嫩真子》中写道:“仆仕于关陕,行村落间,常见柿树连数里……”
当时,人们还集中对柿子的优点进行了总结。唐代的段成式就在《酉阳杂俎》中写道:“柿有七绝,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其中“寿”就有实例说明,在陕西富平,有中国现存最长寿的柿子树,已有1200多岁。
随着栽培面积的扩大和嫁接技术的普及,不少优良的单株柿子被劳动者发展成为优良品种。如唐《地理志》有记载:“……柿有数种,有如牛心柿者、有如鸡卵者、又有如鹿心者。”自宋以后,许多柿子的著名品种便在各地纷纷涌现。
目前我国柿子品种众多,可分甜柿与涩柿两大类。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河北易县的甜心柿、陕西富平的尖柿和升富柿、关中的火晶柿、广东的鸡心柿、杭州古荡的遍花柿等。
![]()
柿子的妙用:
可作纸写字,可作漆防水
柿子不仅可作为时令果品,具有观赏价值,还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功能。
前文提到,“柿有七绝”中有一绝是“落叶肥大”,而叶子大的功能之一就是“临书”,即将其作为纸张,用来临摹书法、绘画等。
据《新唐书》记载,曾有一名“善图山水,好书,常苦无纸”的书生郑虔,他听说长安城中的慈恩寺里有不少柿叶,便常到寺中,用柿子叶练习书法和绘画。后来,他的事迹感动了当时的皇帝唐玄宗,唐玄宗遂派官员前往索取柿叶书画,收到后赞不绝口,御笔题赐“郑虔三绝”于他。
![]()
而柿树的别称——“凌霜侯”背后,还隐含着柿子的另一个作用。
据《在田录》记载,朱元璋曾在“二日不食”的情况下,遇到一棵柿子树,于是“上取食之,食十枚便饱”。后又经过此地,感念这棵柿树,下马给它披上红袍,并封它为“凌霜侯”。之后,朱元璋还下令在安徽凤阳、滁县等地,百姓需每户种两棵柿树,自此,柿树便遍及安徽地区。
与此同时,在明朝徐光启编纂的《农政全书》“柿考”中有“荒政要览”曰:“三月间秧黑枣,备接柿树,上户秧五畦,中户秧三畦,下户秧二畦。凡坡陡地内,各密栽成行,柿成做饼,以佐民备。”还有“三晋泽沁间多柿,细民乾之以当粮也。中州齐鲁亦然”等叙述。这表明,在当时一旦粮食作物不能满足人口需求,柿子便可以代粮充饥。
![]()
另外,明代的《本草纲目》有对其药性的记载:“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
除了有很强的药用价值,柿子还能作为油漆,涂在伞上防止漏雨。元代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有关于柿漆的记录:“每柿子一升,捣碎,用水半升,酿四五时,榨取漆令干,漆水取亦得,可以供做伞者用度。”
你爱吃脆柿子还是软柿子呢?
来评论区聊一聊柿子吧~
综合自:新华社、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综合《生活圈》、国家应急广播、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科普中国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