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是农历九月十八,作为秋冬交替的重要节点,民间历来有诸多传统习俗与养生智慧。在这个气温骤降、疾病易发的季节,遵循老祖宗留下的“1不吃、2不扫、3不看、4要忌”的讲究,不仅能顺应自然规律,更能为健康平安过冬打下基础。
![]()
**一不吃:寒凉之物**
秋冬之交,人体阳气内敛,脾胃功能相对较弱。此时应避免食用西瓜、螃蟹、冷饮等寒凉食物,尤其是体质虚寒者。《黄帝内经》强调“秋冬养阴”,但养阴不等于贪凉,过度摄入寒凉食物易导致腹泻、关节疼痛等问题。建议多食温补食材,如南瓜、红薯、羊肉、生姜等,既能暖身又可增强免疫力。
![]()
**二不扫:落叶与晨露**
1. **不扫落叶**:古人认为落叶是大地“敛藏”的象征,过早清扫会破坏自然蓄能的过程。从科学角度看,落叶能保护土壤湿度,为微生物提供栖息环境,对生态平衡有益。若为美观需清理,建议堆肥处理,变废为宝。
2. **不扫晨露**:晨露凝结了夜间天地精华,尤其农历九月十八前后,露水被视为“天赐之水”。传统医学用露水制药(如《本草纲目》记载的“百花露”),现代研究也发现露水含微量矿物质。晨起可适当接触草木露水,但勿刻意清扫破坏自然馈赠。
**三不看:避免消极场景**
1. **不看争吵冲突**:秋冬易生郁结情绪,目睹争执会加重心理负担。中医认为“怒伤肝”,建议远离负面环境,保持心境平和。
2. **不看凋零景象**:深秋草木凋零易引发“悲秋”情绪。可多观赏常青植物或室内花卉,调节心情。
![]()
3. **不看过度刺激内容**:寒冷季节心血管负担加重,恐怖、惊悚类影视或新闻可能诱发血压波动,尤其老年人需谨慎。
**四要忌:关键禁忌**
1. **忌熬夜耗阳**:冬季应“早卧晚起,以待日光”,熬夜会损耗阳气,降低免疫力。建议晚上10点前入睡,顺应自然作息。
2. **忌剧烈晨练**:清晨寒气重,骤然运动易引发心脑血管问题。可改为日出后锻炼,或选择太极、八段锦等温和项目。
3. **忌紧闭门窗**:长时间不开窗会导致室内病菌滋生,每天通风30分钟以上,保持空气新鲜。
4. **忌过度进补**:盲目食用人参、鹿茸等大补食材可能适得其反。体质不同补法各异,平和体质者推荐食补,如红枣枸杞粥、萝卜炖牛肉等。
![]()
**延伸:九月十八的养生智慧**
农历九月十八在民间又称“寒衣节”前夕,此时需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肩颈、腰腹和足部。可睡前泡脚(水中加艾叶或花椒),促进血液循环;饮食上遵循“少辛多酸”原则,如山楂、苹果等能生津润燥。此外,保持适度运动与社交活动,避免冬季孤独感。
**结语**
传统习俗并非迷信,而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观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更需重视这些经验之谈,通过“1不吃、2不扫、3不看、4要忌”的细节调整,让身体与自然同步,平安迎接寒冬。正如《遵生八笺》所言:“四时调摄,各有宜忌。”唯有顺应天时,方能健康长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