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等下去,我就真老了。
![]()
”昨晚十一点半,我盯着公司OA系统里那条“晋升评审结果延迟通知”,脑子里蹦出这句话。
![]()
不是第一次被鸽,但这一次,HR直接甩了份社科院报告截图:35-50岁里,68.7%的人都在排队,晋升、娃成绩、父母手术,哪样不耗你?
官方盖章的“等待焦虑症候群”,我中标了。
我把通知转发到闺蜜群,三分钟内炸了。
阿May说,她老公在互联网大厂,原本三年一升,现在五年都不一定挪半步,空出来的时间全拿去考心理咨询师证;老赵更狠,副业做短视频教人怎么“优雅地等”,粉丝比主业领导还多。
我们一边吐槽,一边把新学的词儿往自己身上套——“等待疲劳”,听着就像慢性失血,一天一滴,体检报告却告诉你:指标正常,继续熬。
可最扎心的不是等,是你不能跟任何人翻脸。
家里房贷、孩子补习班、老人药费,全指着那份还没落袋的加薪。
我算过,如果这次能升,每月多三千八,一年就是四万五,刚好够我妈下季度的靶向药。
数字冷冰冰,却把我钉在工位上,连厕所都舍不得多跑一趟,生怕错过任何“进度更新”。
上周开例会,新来的00后同事直接问领导:“评审到底卡在哪?
不行我就请假去旅游。
”全场安静三秒,领导居然没生气,只回一句“系统加载中”。
散会后我听见两个95后小声议论:等待对他们就是后台运行,顺便刷个剧就行。
我那一刻才懂,代沟不是年龄,是有人把等待当BUG,有人把它当常态。
我们这群夹在中间的老帮菜,把等待当成单线程,还自我感动成“责任感”。
回家路上我刷到一条推送,说北大开了门新课,叫《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管理》,专门教人怎么把等待拆成KPI。
我点进去瞄了一眼,学费六千八,学完给你一张证书,证明你会“科学地等”。
我差点笑出声——原来焦虑也能卖钱,还卖得比我加班费贵。
更离谱的是,已经有AI App推出“等待陪伴”功能,输入你等的项目,它给你倒数日、概率曲线、甚至每日一句“鸡汤配鸡汤”。
我试了下,页面蹦出一句:“您当前晋升概率42%,建议同步发展副业。
”机器都比领导坦诚。
![]()
夜里孩子写作业,忽然抬头问我:“妈妈,你为什么不开心?
”我愣住,不知道怎么解释“等”这件事。
对他来说,等就是微波炉里转三分钟的爆米花,叮一声就好。
我没法告诉他,大人世界的“叮”可能永远不会响。
我只能摸摸他的头,说:“快写,写完睡觉。
”那一刻我意识到,我把太多“结果”挂在了未来的钉子上,把今天的自己活成了空白。
第二天,我破天荒请了半天年假,不带电脑,去银行把公积金提了两万,直接给我妈交了住院押金。
柜台小姐姐递回回执单时,我手指在抖——原来跳过“等”的按钮一直在我手里,只是我不敢按。
我没辞职,也没掀桌,只是把原本打算“等升完职再去做”的事,提前干了一件。
很小,但足够让我睡了个整觉。
月底出结果,我还是没升。
领导拍拍我肩:“下次优先。
”我点点头,心里没以前那么空。
因为我已经试过了,生活不会因为一个职称就停摆,房贷也不会因为我焦虑就自动扣款。
等待不是刑期,是缓冲带,让我看清什么能握在手里,什么该随它去。
所以,如果你也在刷OA、等医院叫号、等孩子成绩单,不妨先干一件“不等”的小事。
去把头发剪了,把拖了三年的牙补了,给爸妈先把住院押金交了。
晋升、分数、病理报告,该来的会来;不来,日子也还得过。
真正让我们老的,从来不是时间,而是我们把所有生活都押在那一声“叮”上。
别忘了,微波炉也可以手动开门,热气腾腾的爆米花现在就吃,才最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