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年的夏天,似乎比往年更热些。才早上七点,太阳就像个烧红的火球,挂在镇子东头的老槐树上,把柏油路晒得泛着油光,连空气都带着股灼热的气息,吸进肺里都觉得燥得慌。
林晓阳骑着二姨家那辆半旧的二八自行车,车后座绑着两个空竹筐,哐当哐当地往镇口的菜市场赶。十六岁的少年,皮肤晒得是健康的小麦色,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打湿,贴在饱满的额头上。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短袖,袖口卷到胳膊肘,露出结实的小臂 —— 这是暑假帮二姨卖桃练出来的力气,每天搬桃、称重,原本细瘦的胳膊都添了些肌肉。
“晓阳,这儿呢!” 刚到菜市场入口,就听见二姨王秀兰的大嗓门。顺着声音望去,菜市场最边上的摊位前,二姨正踮着脚朝他挥手。那摊位是二姨常年占的位置,挨着一棵老梧桐树,能遮点阴凉。摊位上已经摆好了大半筐桃子,一个个粉里透红,绒毛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看着就水灵。
林晓阳把自行车停在摊位旁,擦了把脸上的汗,笑着应道:“二姨,我来了!今天的桃看着比昨天还好呢。”
“那可不,” 王秀兰拍了拍手上的灰,脸上堆着爽朗的笑,“今早天没亮我就去果园摘的,专挑那熟得正好的,咬一口甜汁能流一手。你赶紧把剩下的桃搬下来,一会儿人就多了。”
说话间,林晓阳已经扛起车后座的竹筐,快步走到摊位前。竹筐不轻,装满桃得有几十斤,他却拎得稳稳的,小心翼翼地把桃倒在摊位上,再一个个摆好 —— 二姨说过,桃要摆得整齐,看着才有卖相,买的人才多。
没过多久,菜市场里就热闹起来。提着菜篮的大妈、推着自行车的大爷,还有赶早买完菜要去上班的年轻人,熙熙攘攘地穿梭在各个摊位前。二姨的桃摊前很快围了人,大家看着摊位上饱满的桃子,都忍不住问价。
“大姐,这桃怎么卖啊?” 一位穿着碎花衬衫的大妈蹲下来,伸手拿起一个桃,凑到鼻尖闻了闻,“嗯,挺香的,是本地桃吧?”
“对,自家果园种的本地水蜜桃,三块钱一斤,您要多少?” 王秀兰笑着应答,手里已经拿起了杆秤,“保证甜,不甜您回来找我!”
林晓阳在一旁忙着帮顾客装桃、称重。他记性好,二姨报完价格,他能很快算出总价,找钱也利索。不过今天人格外多,才一个小时,摊位前就没断过人,他忙得额头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后背的衣服也湿了一大片。
“小伙子,给我称两斤桃。” 一个温和的女声在耳边响起。林晓阳抬头,看见一位穿着浅灰色短袖的阿姨站在摊位前。这位阿姨看着很亲切,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用一根黑色的皮筋扎在脑后,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手里还提着一个半旧的竹篮,里面装着几根黄瓜和一把青菜。
“阿姨,您要哪种?” 林晓阳指了指摊位上的桃,“这边的熟得透些,更甜;那边的稍微硬点,能放两天。”
“就给我称两斤熟得透的吧,家里孩子爱吃软的。” 阿姨笑着说。
林晓阳拿起塑料袋,挑了几个个头大、颜色红的桃,放进袋子里,然后递到二姨手里的秤上。“二姨,称两斤。”
王秀兰麻利地调整着秤砣,“刚好两斤,六块钱。”
![]()
阿姨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折叠的布钱包,打开后拿出一张 20 元的纸币,递给林晓阳:“小伙子,给你钱。”
林晓阳接过钱,转身去拿摊位下的钱箱。钱箱是一个红色的塑料盒,里面装着各种面额的零钱,一毛、五毛、一块、五块、十块的都有。他现在满脑子都是刚才算的账:20 元减 6 元,应该找 14 元。
他蹲在钱箱前,手忙脚乱地翻找着零钱。刚才一直忙着装桃、称重,手心里全是汗,摸零钱的时候都有些滑。他先拿出一张 10 元的纸币,然后想着再找 4 元,就开始翻找 1 元的零钱。可翻了半天,只找到三张 1 元的,还差 1 元。
“怎么回事,1 元的怎么少了?” 林晓阳心里嘀咕着,有点着急。旁边又有顾客在催着称重,他更慌了,眼睛一扫,看见钱箱角落里有几张 5 元的纸币,心里一急,就想着先拿一张 5 元的,再找几张 1 元的补上。
可他刚拿起一张 5 元的纸币,又想起刚才好像已经找了 10 元,加上这 5 元就是 15 元,比应该找的 14 元多了 1 元。不行,不能多找。他又把 5 元的放回去,继续翻找 1 元的。这时候,那位阿姨还站在摊位前等着,没有催促,可林晓阳心里更过意不去了,觉得让人家等太久不好。
“算了,先找两张 5 元的,再找 4 元 1 元的吧。” 林晓阳脑子里一乱,就想当然地觉得,两张 5 元是 10 元,加上 4 张 1 元就是 14 元。他赶紧从钱箱里拿出两张 5 元的纸币,又快速翻出四张 1 元的,叠在一起,递到阿姨手里:“阿姨,您拿好,找您 14 元。”
阿姨接过钱,数了数,然后笑着点点头:“好,谢谢小伙子。” 说完,就提着桃和菜篮,慢慢离开了。
林晓阳看着阿姨的背影,松了口气,又赶紧转身去招呼下一位顾客。接下来的一上午,摊位前依旧人来人往,他忙着称重、收钱、找钱,渐渐把刚才找钱的事忘在了脑后。
直到中午十二点多,太阳升到了头顶,菜市场里的人渐渐少了,二姨才停下手里的活,对林晓阳说:“晓阳,歇会儿吧,人少了,咱们对账。”
林晓阳点点头,坐在摊位旁的小马扎上,拿起水壶猛灌了几口凉水。二姨把钱箱里的钱全部倒在一块干净的布上,开始一张张数起来。
“今天卖了不少啊,” 二姨一边数一边念叨,“这是一百二,加上这五十,还有这些零钱…… 总共是两百一十六块。”
然后二姨又算了算今天的销量,“咱们今天带了八十斤桃,三块钱一斤,总共应该卖两百四十块。怎么才两百一十六块?差了二十四块?”
二姨皱起眉头,又数了一遍钱,结果还是两百一十六块。“不对啊,我记得今天人挺多的,怎么会差这么多?晓阳,你是不是找错钱了?”
林晓阳心里咯噔一下,刚才找钱的慌乱场景突然浮现在脑海里。他赶紧回想今天找钱的经过,其他几次都记得清清楚楚,唯独早上给那位浅灰色短袖阿姨找钱的时候,好像有点乱。
“二姨,早上有位阿姨买了两斤桃,六块钱,给了我一张 20 元的……” 林晓阳挠了挠头,努力回忆当时的情景,“我好像找了她两张 5 元的,还有四张 1 元的?”
“两张 5 元是 10 元,四张 1 元是 4 元,总共 14 元,20 减 6 是 14,没错啊。” 二姨疑惑地说,“那怎么会差 24 块呢?”
林晓阳也急了,跟着二姨一起数钱,又仔细回忆今天每一笔交易。突然,他脑子里灵光一闪,想起当时找钱的时候,好像把两张 5 元的当成了一张 5 元和一张 1 元的!
“二姨,我好像记错了!” 林晓阳的声音都有些发颤,“当时我找钱的时候,手里汗多,翻钱箱的时候有点慌,可能把两张 5 元的都递给阿姨了,还以为是一张 5 元和一张 1 元的,然后又给了四张 1 元的……”
“什么?” 二姨停下手里的动作,看着林晓阳,“你是说,你本来该找 14 元,结果给了两张 5 元(10 元)加四张 1 元(4 元),不对,要是两张 5 元加四张 1 元还是 14 元啊?”
“不是,不是!” 林晓阳急得站起来,手舞足蹈地解释,“我当时脑子乱了,本来想找一张 10 元加四张 1 元,结果 10 元的找完了,就想找两张 5 元加四张 1 元,可我后来翻钱箱的时候,好像把两张 5 元的当成了一张 5 元和一张 1 元,然后又多拿了一张 5 元的!不对,我想想……”
林晓阳使劲拍了拍脑袋,努力理清思路:“阿姨给了 20 元,该找 14 元。我一开始拿了一张 10 元,然后想找 4 张 1 元,但是 1 元的不够,就想拿一张 5 元加 4 张 1 元,总共 9 元,再加上之前的 10 元就是 19 元,不对。哦,我记起来了!我当时慌了,把两张 5 元的当成了一张 5 元的,然后又拿了一张 5 元的,再加上四张 1 元的,这样就是 5+5+4=14 元?不对,还是不对。”
二姨看着他着急的样子,叹了口气:“你别慌,慢慢想。你就说,你最后递给那位阿姨的钱,是几张什么面额的?”
林晓阳闭上眼睛,仔细回忆当时递钱的情景:“我记得我手里拿着一沓钱,有两张红色的(5 元是红色的),还有几张绿色的(1 元是绿色的),递给阿姨的时候,我还数了一遍,说找您 14 元。”
“两张 5 元是 10 元,几张 1 元?” 二姨追问。
“四张 1 元,就是 4 元,10 加 4 是 14,没错啊。” 林晓阳更疑惑了,“那怎么会差钱呢?”
二姨又数了一遍钱,然后算了算:“咱们今天卖的桃,除了零散的,还有几户人家批发的,我都记着账呢。批发给西边饭馆 10 斤,30 元;给街东头小卖部 20 斤,60 元;剩下的 50 斤零卖,应该是 150 元,总共 30+60+150=240 元,没错。现在钱箱里只有 216 元,差了 24 元。”
林晓阳低着头,心里又愧疚又着急。他知道二姨种桃不容易,每天天不亮就去果园摘桃,再拉到镇上卖,风吹日晒的,赚的都是辛苦钱。现在一下子差了 24 元,相当于 8 斤桃白卖了。
“二姨,对不起,肯定是我哪里找错钱了。” 林晓阳的声音有些低落,“要不我再想想,今天还有没有其他找钱的情况?”
他仔细回忆着,突然想起上午有位大爷买了 5 斤桃,15 元,给了一张 20 元的,他找了 5 元,没错;还有一位阿姨买了 3 斤桃,9 元,给了 10 元,找了 1 元,也没错…… 想来想去,只有早上给那位浅灰色短袖阿姨找钱的时候,心里最慌,也最有可能出错。
“二姨,会不会是我给那位阿姨找钱的时候,把两张 5 元的当成了一张 5 元的,然后又多拿了一张 5 元的?比如,我本来该拿一张 5 元,结果拿了两张 5 元,再加上四张 1 元,就是 5×2+4=14 元?不对,还是 14 元。” 林晓阳快把自己绕晕了。
二姨看着他懊恼的样子,拍了拍他的肩膀:“行了,别着急了,可能是我哪里记错了,也不一定全是你的错。钱已经差了,再想也没用,下午注意点就行。”
可林晓阳心里还是不好受,他坐在小马扎上,看着摊位上剩下的桃子,脑子里全是早上那位阿姨的样子。那位阿姨看着那么亲切,要是自己真的多找了钱,她会不会发现呢?要是少找了钱,人家肯定会回来要,可多找了钱,人家说不定就不会回来了。
“二姨,我早上给那位阿姨找钱的时候,好像把两张 5 元的当成了一张 1 元和一张 5 元的!” 林晓阳突然跳起来,眼睛亮了一下,“您想啊,我本来该找 14 元,要是我误把两张 5 元的(10 元)当成了 1 元加 5 元(6 元),然后又给了一张 10 元的,这样就是 10+6=16 元,多找了 2 元?不对,还是不对。”
二姨被他说得也糊涂了,摆了摆手:“算了算了,下午卖桃的时候仔细点,收钱找钱都数两遍,别再出错就行了。天热,先吃点饭吧,我买了馒头和咸菜。”
林晓阳接过二姨递来的馒头,却没什么胃口。他咬了一口馒头,心里却一直在想那差了的 24 元钱,还有早上那位买桃的阿姨。他不知道,自己这次看似平常的找错钱,竟然会在不久的将来,给她带来一段意想不到的缘分。
午后的太阳更毒了,梧桐树的影子缩成了一团,蝉在树上不停地叫着,像是在催促着什么。林晓阳坐在摊位旁,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心里既愧疚又有些期待 —— 他期待着那位阿姨能再出现,哪怕不是来还多找的钱,只是再来看一看这些桃子也好。
![]()
张桂芳提着装满桃子和青菜的竹篮,慢慢走在回家的路上。清晨的燥热渐渐褪去些,微风拂过脸颊,带着几分清爽。她想起刚才卖桃少年慌张的模样,忍不住笑了笑 —— 那孩子看着实在,就是忙起来有点冒失,不过倒挺可爱的。
回到家,张桂芳把竹篮放在厨房的案板上,先将青菜择好,放进清水里泡着,然后才拿起那袋桃子。粉嫩嫩的桃子散发着清甜的香气,她挑出一个最大的,用清水洗干净,递给从房间里走出来的女儿张倩:“倩倩,刚买的桃子,你尝尝,可甜了。”
15 岁的张倩刚写完作业,扎着高高的马尾,脸上还带着少女的青涩。她接过桃子,咬了一大口,甜美的汁水瞬间在嘴里散开,她眼睛一亮:“妈,这桃真甜!在哪儿买的呀?”
“就在镇口菜市场,最边上那个桃摊,摊主是个挺爽朗的大姐,还有个帮忙的小伙子,看着挺实在的。” 张桂芳一边说着,一边从口袋里掏出那个布钱包,准备把刚才找的零钱整理好。
她把钱包里的钱全部倒在案板上,一张 20 元的纸币,还有几张零钱。她慢慢数着:“这是刚才买桃找的钱,我看看够不够……” 一边数,一边在心里盘算:买桃花了 6 元,给了 20 元,应该找 14 元。可她数来数去,案板上的零钱竟然有 20 元 —— 两张 5 元的,还有十张 1 元的。
“不对啊,怎么会这么多?” 张桂芳皱起眉头,又数了一遍,还是 20 元。她仔细回想早上买桃的情景,少年手忙脚乱地找钱,递给她的时候还说了句 “找您 14 元”。难道是那孩子找错钱了?
她把钱重新整理好,心里犯起了嘀咕。6 元钱虽然不多,但也是人家辛苦卖桃赚来的,那孩子看着年纪不大,估计是利用暑假帮家里干活,要是因为找错钱被家里人说,多委屈啊。
“妈,怎么了?” 张倩吃完桃子,看见母亲一脸纠结的样子,好奇地问。
“倩倩,刚才买桃的时候,那小伙子好像多找了我 6 元钱。” 张桂芳指着案板上的钱,“本来该找 14 元,结果找了 20 元,多了 6 元。”
“啊?那怎么办啊?” 张倩也愣了一下,“要不咱们明天把钱送回去吧?人家卖桃也不容易。”
“我也是这么想的。” 张桂芳点点头,把钱小心翼翼地放进钱包里,“明天一早我就去菜市场,把钱还给那孩子,顺便再买点桃,那桃确实甜。”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张桂芳就提着竹篮出门了。她沿着熟悉的路往镇口菜市场走,路上已经有了不少早起的行人,有的是去菜市场买菜,有的是推着小车去摆摊。
来到菜市场,张桂芳一眼就看到了那个桃摊。摊位前已经摆好了新鲜的桃子,少年正蹲在地上,帮着一位大姐整理桃筐,正是昨天卖桃的小伙子和摊主。
“大姐,小伙子,早上好啊!” 张桂芳笑着走过去。
林晓阳和王秀兰抬起头,看见是昨天买桃的阿姨,都愣了一下。王秀兰赶紧笑着回应:“阿姨,早上好!您今天又来买桃啊?”
“是啊,昨天买的桃甜,今天再买点。” 张桂芳说着,从口袋里掏出布钱包,拿出 6 元钱,递给林晓阳,“小伙子,昨天你找错钱了,本来该找 14 元,结果找了 20 元,多了 6 元,今天我给你送过来。”
林晓阳看着递到面前的 6 元钱,又惊又喜,一下子没反应过来。他昨天和二姨对账时,一直没想明白为什么会差 24 元,现在才知道,原来自己给这位阿姨多找了 6 元。他赶紧接过钱,连声道谢:“阿姨,谢谢您!昨天我还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差钱,原来是给您多找了,真是太谢谢您了!”
王秀兰也没想到这位阿姨会专门把多找的钱送回来,心里又感动又佩服:“阿姨,您真是个实在人!6 元钱虽然不多,但您能专门跑一趟送回来,真是太感谢了!”
“嗨,这有什么,本来就是你们的钱,该还的。” 张桂芳摆了摆手,笑着说,“你们卖桃也不容易,起早贪黑的,不能让你们吃亏。”
说着,张桂芳又挑了几个桃子,让王秀兰称好,付了钱。她看着林晓阳,越看越觉得这孩子实在,忍不住问:“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啊?看着年纪不大,是帮家里人卖桃吗?”
“阿姨,我叫林晓阳,这是我二姨王秀兰。” 林晓阳笑着回答,“我放暑假,过来帮二姨卖桃,体验体验生活。”
“原来是这样,晓阳啊,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张桂芳点点头,又和王秀兰聊了起来,“大姐,你们这桃是自家种的吧?口感就是不一样,比外面买的甜多了。”
“是啊,都是自家果园种的,没打农药,纯天然的。” 王秀兰也打开了话匣子,和张桂芳聊起了种桃的趣事,从施肥、浇水,到摘桃、卖桃,一聊就是半个多小时。
从那以后,张桂芳就成了桃摊的常客。她几乎每天都会来菜市场,顺便到桃摊前和王秀兰聊聊天,有时候还会带些自己做的咸菜、馒头,给王秀兰和林晓阳尝尝。
偶尔,张桂芳也会带着女儿张倩一起来。张倩和林晓阳年纪相仿,两人一开始还有些拘谨,后来聊起学习、兴趣爱好,慢慢就熟悉了。林晓阳会给张倩挑最甜的桃子,张倩也会和林晓阳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有时候还会帮着桃摊整理桃子、招呼顾客。
暑假很快就过去了,林晓阳要回学校上课,不能再每天帮二姨卖桃了。临走前,他特意和张桂芳、张倩道别,还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了张倩,让她有时间可以给自己打电话。
回到学校后,林晓阳和张倩一直保持着联系。他们会在周末的时候通电话,聊聊学校里的趣事,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有时候,林晓阳还会利用周末的时间,回镇上看看二姨,顺便和张倩见一面,一起去镇上的公园散步,或者去书店看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的感情渐渐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的朋友,到后来的知己,再到彼此心动的恋人,他们一起度过了青涩的高中时光,又一起考上了同一所城市的大学。
大学期间,他们经常一起去图书馆学习,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起去操场散步。林晓阳会在张倩生日的时候,给她准备惊喜;张倩也会在林晓阳遇到困难的时候,默默支持他、鼓励他。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深厚,成为了大学里人人羡慕的一对情侣。
大学毕业后,林晓阳和张倩都回到了家乡工作。林晓阳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张倩则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工作稳定后,两人就开始筹备婚礼。
婚礼定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在镇上的酒店举行。那天,酒店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林晓阳穿着笔挺的西装,精神抖擞地站在酒店门口,迎接前来祝贺的宾客。张倩穿着洁白的婚纱,挽着父亲的手臂,缓缓走进酒店大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婚礼仪式上,主持人笑着问林晓阳:“新郎,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和新娘是怎么认识的吗?”
林晓阳牵着张倩的手,看着她温柔的眼眸,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说起我们的相识,还得从 1999 年夏天的一个桃摊说起。”
他把当年帮二姨卖桃,多找了张桂芳 6 元钱,后来张桂芳专门送还钱,两人因此相识的故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在场的宾客。
“当年我多找的 6 元钱,我以为是一次失误,没想到却是老天给我送的缘分红包。” 林晓阳深情地看着张倩,“因为那 6 元钱,我认识了善良的阿姨,也就是我现在的岳母,更认识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的妻子张倩。”
在场的宾客听完,都忍不住鼓起掌来,纷纷感叹这段缘分的奇妙。张桂芳坐在台下,看着女儿和女婿幸福的模样,眼里满是欣慰的泪水。她怎么也没想到,当年一次偶然的还钱,竟然成就了女儿的幸福。
![]()
婚礼结束后,林晓阳和张倩一起走到张桂芳面前,深深鞠了一躬:“妈,谢谢您!如果不是当年您把钱送回去,我们也不会有今天。”
张桂芳笑着扶起他们,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傻孩子,缘分是你们自己的,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以后你们要好好过日子,互敬互爱,妈就放心了。”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酒店的窗户上,映照着里面温馨幸福的场景。林晓阳牵着张倩的手,看着身边的亲人朋友,心里充满了感激。他想起 1999 年夏天那个燥热的上午,想起自己手忙脚乱找错钱的样子,想起张桂芳笑着把钱送回来的场景,才明白原来缘分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一次小小的失误,竟然能成就一段跨越多年的美满姻缘。
后来,林晓阳和张倩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经常会给孩子讲起当年那 6 元钱的故事。孩子总会好奇地问:“爸爸,那时候你是不是很笨呀,连钱都能找错?”
林晓阳总会笑着回答:“是啊,爸爸那时候是有点笨,但是如果不是那次‘笨’,爸爸就遇不到妈妈,也不会有你啦。”
每次说起这段往事,张桂芳都会笑着补充:“还是要做个实在人,该还的钱要还,该守的规矩要守,说不定什么时候,好运就会悄悄降临呢。”
那段因 6 元钱开启的缘分,就像一颗饱满的桃子,在岁月的浇灌下,结出了最甜美的果实,成为了林晓阳和张倩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也成为了他们一家人幸福生活的开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