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天宫空间站近期完成了一项突破性的技术验证:航天员首次使用国产无烟烤箱在轨道上成功烤制鸡翅和牛排。这一看似日常的烹饪行为,实则标志着载人航天领域在生命保障系统上取得了重要进展。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任务的航天员在微重力环境下享用到新鲜烤制的食物,这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成果,更折射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短期实验向长期驻留转变的战略思路。
中国航天员中心发布的视频显示,航天员们熟练地操作烤箱,将预先腌制好的新奥尔良风味鸡翅和黑椒牛排放入设备中。28分钟后,金黄色泽的鸡翅出炉,航天员们围坐在一起品尝这份特殊的太空美食。这一场景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但其背后的技术含量和工程意义远超表象。
![]()
视频截图:一名宇航员在天宫空间站上享用新鲜出炉的鸡翅。 闭路电视监控
技术攻关:解决微重力环境下的烹饪难题
在地面上看似简单的烤制过程,在太空中面临诸多技术挑战。中国航天员中心研究员刘伟波介绍,该烤箱在研发过程中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微重力环境下,热对流几乎消失,传统烤箱依赖的热空气循环机制失效,必须重新设计加热方式以确保食物受热均匀。同时,空间站是密闭环境,任何油烟、异味都可能对设备和人员造成影响,这要求烤箱必须实现真正的无烟无油烘烤。
该设备采用了多层次的排放控制系统。高温催化技术能够分解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有机物,多层过滤系统则进一步净化排放气体,确保符合空间站严格的环境标准。刘伟波表示,烤箱可连续可靠运行500个循环,这意味着在正常使用频率下,设备能够满足空间站数年的使用需求。
温度控制是另一项技术难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康国华指出,烤箱从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空间站的能源兼容性。空间站的电力供应有限,大功率设备的使用必须经过精密计算。研发团队通过优化加热元件布局和热传导路径,在有限功率下实现了高效的热分布,既保证烹饪效果,又不会对空间站整体能源系统造成过大负担。
残渣收集系统的设计同样体现了工程师的巧思。在微重力环境下,食物碎屑和油脂不会像在地面上那样落到底部,而是会漂浮在舱内,可能进入通风系统或精密设备,造成安全隐患。该烤箱配备了专门的收集装置,通过气流引导和物理屏障,将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残渣妥善收集,避免污染舱内环境。
对比国际经验:中国方案的独特优势
太空烹饪并非新概念,但中国的烤箱在性能上实现了显著提升。2020年,美国宇航局曾在国际空间站测试由NanoRacks和Zero G Kitchen联合研发的原型烤箱。该实验中,烤制一块巧克力曲奇饼干耗时超过两小时,且最终产品的质地与地面版本存在明显差异。这次实验更多是概念验证,而非实用化设备。
相比之下,中国烤箱仅用28分钟就完成了鸡翅的烤制,效率提升了数倍。这种性能差异源于技术路线的不同。国际空间站的原型烤箱主要采用辐射加热,加热速度慢且不均匀。中国方案则综合运用了辐射、传导等多种加热方式,并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时调节各区域温度,确保食物快速且均匀地熟透。
更重要的是实用性的差异。国际空间站的实验设备体积庞大,操作复杂,需要专门的技术培训。中国烤箱则注重人机交互设计,航天员可以像使用普通家用烤箱一样操作,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这种设计理念反映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对长期驻留需求的深刻理解——设备不仅要在技术上可行,更要在日常使用中便捷可靠。
从食品科学到心理保障
航天食品研究是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太空食品以冻干、罐装和真空包装为主,虽然能够满足营养需求,但口感和新鲜度大打折扣。长期食用这类食品,航天员容易产生食欲下降、情绪波动等问题,影响任务执行效率。
康国华教授强调,烤箱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美味食物,更在于营造家的氛围。空间站既是科学实验室,也是航天员的生活空间。在远离地球数百公里的轨道上,一顿热气腾腾的烧烤能够带来强烈的心理慰藉,帮助航天员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支持在长期太空任务中至关重要,NASA和欧洲航天局的研究也证实,高质量的食物对维持航天员心理健康具有显著作用。
神舟二十一号任务的食品保障体系已经扩展到190多种菜品,每10天轮换一次菜单。航天员不仅可以使用烤箱,还配备了其他烹饪工具,能够处理坚果、制作蛋糕,甚至烹饪空间站菜园种植的新鲜蔬菜。中国航天员中心的臧鹏透露,食品团队专门为春节等传统节日准备了特色宴席,部分礼包只能在特定日期打开,这种仪式感进一步增强了航天员的归属感。
空间站菜园项目与食品保障形成了良性互动。航天员已经成功种植了生菜、樱桃番茄和红薯,部分植物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完整生长周期,累计产出4.5公斤农产品。这些新鲜蔬菜不仅丰富了航天员的餐桌,也为未来深空探索中的食物自给自足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前往火星等遥远目的地的任务中,无法依赖地面补给,空间农业将成为生命保障系统的关键环节。
长期驻留战略的系统布局
烤箱技术的突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长期运行阶段的缩影。天宫空间站自2021年核心舱发射以来,已经完成基本构型建设,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与早期的短期飞行任务不同,长期驻留对生命保障系统提出了全新要求,不仅要保证航天员的生理健康,还要关注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这种理念转变体现在诸多细节中。空间站配备了健身器材、娱乐设施和通信系统,航天员可以在工作之余锻炼身体、观看影视作品、与家人视频通话。舱内设计也更加人性化,区分了工作区、休息区和公共活动区,为航天员提供了相对私密的个人空间。这些看似与科学研究无关的设施,实则是确保任务成功的必要条件。
国际空间站的经验表明,在长期驻留任务中,环境因素对航天员的影响不容忽视。狭小的空间、单调的生活、与外界隔绝的状态都可能引发心理问题。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曾在采访中提到,能够品尝到家乡风味的食物是他在空间站最期待的时刻。中国的食品保障体系充分吸收了这些经验教训,通过技术创新和人文关怀的结合,为航天员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些生命保障技术的进步为中国未来的深空探索奠定了基础。无论是建设月球基地还是实施载人火星任务,长期驻留能力都是先决条件。天宫空间站正是验证和完善这些技术的理想平台。通过在近地轨道上的持续试验,工程师可以发现问题、优化设计,逐步形成成熟可靠的技术体系。
技术外溢与未来展望
空间技术的发展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民用价值。烤箱研发中突破的无烟烹饪技术、高效加热方式、智能温度控制等,都有可能应用于地面产品。在日益重视环保和节能的今天,这些技术的商业化前景值得期待。历史上,NASA的太空食品技术衍生出了众多民用产品,从冻干食品到营养补充剂,都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始终坚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天宫空间站向国际社会开放,已有多国科学家的实验项目在站上开展。在食品保障和生命支持系统领域,国际合作同样潜力巨大。不同国家在饮食文化、技术路线上各有特色,通过交流合作可以相互借鉴,共同推动技术进步。
随着商业航天的兴起,太空旅游逐渐从科幻走向现实。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普通人进入太空,对食品品质和多样性的要求将更高。中国在空间烹饪领域的技术积累,有望在这一新兴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一些航天企业已经开始研发适用于商业空间站的食品系统,烤箱技术的成功验证为产品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神舟五号杨利伟单人飞行21小时,到如今天宫空间站支持多人长期驻留,中国载人航天在短短二十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种进步不仅体现在火箭推力、轨道高度等硬指标上,更体现在生命保障、环境控制等细微之处。28分钟烤制的鸡翅,浓缩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也象征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追赶到并跑、从技术验证到常态运营的历史性转变。
当航天员在太空中享受烧烤的那一刻,他们品尝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对未来的憧憬。在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每一个技术突破都是关键的一步,而让航天员在遥远的轨道上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或许是最动人的进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