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地锦或爬山虎
登上西便门古城墙,
没有蒙古铁骑,
不见玉泉山涓涓细流,
护城河岸也无白羊食草。
垛口外,西二环车流如梭,
孩童们在步道上嬉戏,
满地黄叶,两架秋千摇荡,
一对恋人遗迹碑旁耳语。
还有你,铺满城墙的地锦,
用深秋红叶封锁过往,
不顾一切向上生长,
管它,檀板还是狼烟。
夜晚,将无人的城垣
交还与你。指爪扣紧砖缝,
一身鬃须夜风中抖动,
守护,又一轮明月。
![]()
写在后面:
前几天,有同事在长椿街附近买了房,请我们去观瞻。钥匙还没到手,大家围着小区转了一圈,找个店每人吃了一大碗卤煮,各自走散。
沿复兴门南大街走了一段,来到西便门桥,路边发现一个小门,写着西便门城墙遗址公园。刚吃过卤煮,胃中饱胀,又难得晴天,决定去一探究竟。
![]()
进门后,一块高高的石碑竖立眼前,隶书碑文清晰,碑面多有风尘。细看去,为一篇记叙散文,《明北京城城墙遗迹维修记》,侯仁之撰,刘炳森书,驻足昂首多看一会儿。
碑文从北京城的兴建写起。北京,起前为春秋时燕国都城,后成为辽金元明清五代之都,可谓后来居上。历代对北京城都有所修缮,既有守护京畿的考虑,也有便利交通的需要。明朝时曾将城市的北墙与南墙外移,东西城墙如故,清朝相沿不变,这些大体规划便是如今北京旧城区。随时代发展,城墙护卫作用消失,一些原有的建筑陆续被拆除,从前的北京城旧城墙目前仅存崇文门以东和西便门以东各一段,均已列为首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此地为交通枢纽,于是这一段古城墙的存废有待抉择。北京市政府在听取民众及专家意见后,保留了原墙体,清理修缮后重见天日,又加筑台阶便游人登临。全部工程于一九八八年七月竣工。
看完时,后颈微微出汗,电脑坐久了,抬头视物颇不习惯。
依步道而行,不远便见到有玻璃保护起来的城墙残体,灰白交织,磨灭不成形,另有部分斑驳裸露的砖石土墙,亦不明所以。
当年为卫戍安民、抵御外敌所建,如今百姓安居早不需这城墙,只有这些断面像历史遗落的代码,传递着几百年前的信息。
再往前走,植被渐多,红色健步道不断延伸,路边林间有户外长椅、木质秋千,人语声渐密。再看时,前面是一处广场,有儿童滑梯、健身器材,还有几座搭建好的遮阳天幕,周边的居民在此运动休闲,健身游戏。
再走几步,便来到了城墙遗迹登临口,此处砖墙整齐,当是后来修建。拾阶而上,不几步便又看到一面牌匾,上书“城垣史话”,介绍了西便门及城墙遗址由来。
明嘉靖年间,因蒙古骑兵南侵,加之城外居民增多,明政府便在京城四周修筑外城,并在外城东北、西北两隅与内城连接处各辟一朝北城门,分别为东便门、西便门,这便是西便门的由来。明代修建,清代加固,西便门本有城楼、箭楼及瓮城,主体建筑在一九五二年拆除,仅余部分城墙遗址。一九八八年,北京市政府将残存的一百九十五米城墙予以整修,用去十三万块新砖并在原址复建八登眼箭楼。同时保留旧有七处断面遗迹,是为明北京城城墙遗存西便门段。
登上台阶,四面开阔,少有遮挡。向西南望去,正是二环道路,多座现代楼宇矗立,地面上车流不休,发动机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城市特有悬于头顶的轰鸣之声。东北望去,便是刚才的小广场,人声断续传来,完全不受另一侧车水马龙影响。
城墙之上,布有几个透明的圆顶帐篷,里面摆有桌椅,其中一间门口挂着“已经预订”的木牌。想是开发的餐饮服务,在这古城墙之上品茗饮食,别有一番风致。
![]()
说话间,一只晒太阳的橘猫被脚步吵醒,从帐篷后转出来,跳上城墙,三下两下不见影踪。
![]()
探身去找它,却看到了遍布城墙的爬山虎。城头这一侧向阳,已然全是红色,铺满墙的那一侧朝北,仍有大片绿色。
我来时已经见过几株,爬满新旧城垣,而这一株长势最盛,几乎将登临口的一整面墙尽数铺满。
地锦,别名爬山虎,落叶藤本植物,茎部生有吸盘,可附着墙壁、山石,依势攀援、向上而生,甚至可以爬六七层楼那么高。夏天一片绿油油,秋天叶子转红,远远望去像是墙在燃烧。冬天只留下藤蔓,一俟春天来到,便再次吐绿发芽。
在这新旧城垣组合的建筑物上,各处都有它的踪影,所经之处,或为红,或为绿,并不在意何为新,何为旧,只是不断地重新长出生意,反而更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走出大门,踏上行人道,被盲道硌了下脚,感觉在时空中虚晃了一下,然后,又回到了熙熙攘攘的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