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泰安嵩里山虽海拔仅193米,却集帝王封禅圣地、道教信仰载体、地质化石标本于一身,更刻着近代创伤与当代重生的印记。本文以考古细致与历史纵深,解锁其三重文化身份、还原近代劫难、呈现当代活化智慧,紧扣文化基因延续,彰显中华遗产生生不息的特质与“兼容并蓄”的底色。
读懂嵩里山,便读懂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底色:它能容纳帝王的宏大礼制与百姓的朴素信仰,能承受战争的创伤却不丢失文化根脉,能在现代城市里续写古老的空间叙事。愿读者循着文中的脉络,既能触摸汉武帝封禅的历史温度,也能看见一座小山如何在当代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这正是嵩里山“小而不凡”的真谛,亦是中华大地每一处文化遗产“生生不息”的生动注脚。
![]()
泰安嵩里山:从帝王祭坛到精神坐标的历史嬗变
张庆明
一、历史坐标:从封禅圣地到幽冥象征的文化解构
嵩里山位于泰安市泰山火车站南,海拔仅193米,却承载着中华文明中极为特殊的文化基因。作为古代帝王封禅体系的重要一环,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亲禅高里”,在社首山举行禅地仪式,以祭告后土神祇,标志着嵩里山正式纳入国家礼制体系。这种“封泰山以祭天,禅高里以祭地”的政治仪式,构建了古代中国“天地人”三才哲学的空间具象化表达。
魏晋以降,嵩里山的文化内涵发生深刻转变。受道教“泰山治鬼”信仰影响,其逐渐从帝王祭坛演变为幽冥世界的象征。汉代《乐府诗集》中“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的诗句,已将其定位为鬼魂聚集之所。至唐代,山上始建森罗殿、鬼门关等建筑,形成完整的地府意象系统。元代道士张志纯主持重修时,更增设七十五司神像,构建起仿照人间官署的冥府官僚体系 。这种信仰的世俗化,使嵩里山成为民间生死观念的物质载体,甚至影响到文学创作——明代《封神演义》中,东岳大帝“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的设定,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文学投射。
![]()
二、近代创伤:战火洗礼与文物浩劫
近代以来,嵩里山因地处津浦铁路要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历经多次战火摧残。1928年北伐战争期间,张宗昌部为构筑防御工事,拆毁清代文峰塔,致使塔身内藏的唐宋封禅玉册重见天日。1931年中原大战后,马鸿逵部为修建烈士祠,大规模拆毁森罗殿等古建筑,将唐宋玉册据为己有,最终导致这两件国宝流落台湾。至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围绕嵩里山展开激烈争夺,山上建筑几乎全毁,仅存北伐军烈士纪念碑等零星遗迹。
这些历史事件不仅造成物质层面的破坏,更引发文化记忆的断裂。法国汉学家沙畹1907年考察时记录的森罗殿壁画、地狱七十五司塑像等珍贵文化遗产,如今仅能通过文献想象其原貌。而1938年日军占领期间,在山上修建碉堡群、砍伐山林,进一步加剧了生态与文化的双重危机。
![]()
三、当代重构:从废墟遗址到文化地标
进入21世纪,嵩里山的保护与开发被纳入泰安市整体规划。2008年通过的《蒿里山历史文化区详细规划》提出,打造连接泰山的“视通走廊”,恢复溶洞地貌观赏区、石碑文化展示区等功能模块 。2021年《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进一步将其与灵应宫整合,规划建设“蒿里山——灵应宫”景区,强化“天地人”三重空间的文化表达 。2025年启动的城市更新项目中,嵩里山片区改造被列为重点工程,计划通过泮河大街东延等基础设施建设,重塑其作为城市文化节点的地位 。
在文物保护层面,现存遗迹得到系统性修复。元代《重修东岳蒿里山神祠记碑》等重要石刻被迁移至岱庙妥善保管,北伐军烈士纪念碑则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针对1931年出土的唐宋玉册,泰安市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建立学术合作,通过数字化扫描技术实现文物信息共享,推动跨海峡的文化对话。
地质价值的发掘为嵩里山注入新的文化维度。作为华北地区晚寒武世地层的标准剖面,其产出的“蒿里山虫”三叶虫化石,不仅是划分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更成为科普教育的活教材。1958年发行的中国首枚三叶虫主题邮票,即采用该化石为图案,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文化符号。
![]()
四、文化再生:传统活化与现代叙事
当前,嵩里山的文化价值正在多重维度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在空间叙事层面,规划中的“视通走廊”通过景观设计,将泰山、古城、蒿里山串联成文化轴线,使“天堂——人间——地府”的传统意象重新融入现代城市肌理。在体验经济领域,龟仙洞遗址开发的溶洞探险项目,将地质科普与文旅消费结合,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 。而每年中元节举办的“魂归蒿里”民俗文化节,通过传统祭祀仪式展演、非遗手工艺展示等活动,使古老信仰以当代方式延续。
数字技术的介入更为文化传承提供新路径。泰安市文物局联合高校团队,对蒿里山进行毫米级三维扫描,建立数字档案库。通过VR技术还原的森罗殿场景,使游客可沉浸式体验古代冥府建筑艺术。2023年上线的“嵩里山数字博物馆”,更将唐宋玉册、元代石碑等文物进行全息展示,实现文化资源的无边界传播 。
![]()
五、未来挑战:平衡之道与可持续发展
尽管取得显著进展,嵩里山的保护开发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历史真实性与旅游开发的平衡问题。部分新建景观(如仿古建筑群)因过度商业化,引发学界对“假古董”泛滥的担忧。其次是社区参与机制的缺失。周边居民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感不足,未能有效融入保护开发进程。再者,跨区域协作亟待加强——唐宋玉册等文物分藏两岸,如何通过文化交流促进资源整合,仍是待解课题。
为此,需构建“政府主导、学术支撑、社区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建议设立嵩里山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用于濒危文物修复;建立“文物守护人”制度,吸纳当地居民参与日常维护;推动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联展,打造两岸文化交流品牌。同时,应加强地质公园建设,将蒿里山虫化石保护与科普教育结合,开发研学旅行线路,形成“地质+文化”的复合型文旅产品。
![]()
结语
嵩里山的历史,是中华文明从礼制崇拜到民间信仰、从战争创伤到文化再生的缩影。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了物质层面的历史遗迹,更在于它作为文化基因的载体,持续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死观念与空间认知。在当代语境下,如何让这座承载千年记忆的小山,既保持历史厚重感,又能融入现代生活,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唯有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才能让嵩里山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
《咏泰安嵩里山》
岱麓南陬一阜峙,汉皇禅场奠后土。
唐时冥府构森罗,宋册流澎悲劫过。
数模重彰幽冥貌,虫镌科普焕新章。
千年生死观犹渥,长伴岱云意未央。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