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 我是「行者马生」
在此相逢,是尝试改变的明证
让我们并肩同行,去努力过好这一生
全文共2955字,读完约需 6 分钟。
小壮迎来了学生生涯的首次考试,紧张的不行。
于是我拿出了夫人早早准备的练习册,想给小壮做做演习,转移下焦虑的心情。
结果在陪小壮刷练习册时,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因为识字和拼音的基础不牢,所以很多题目他理解起来有困难;
又有时间和任务量的限制在,遇到他不懂的问题,往往焦虑地问:“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我来不及了!”
很多父母都有类似的无奈:
孩子写作业只求快,学兴趣班三天热度,遇到困难就说“算了吧”;做题不认真,却总想考高分;甚至连帮忙做家务,也问:“能得几颗小红花?”
家长常叹息:“现在的孩子太功利,总想直接要结果,却不肯自己下功夫。”
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深层教育问题:如何让孩子既懂踏实生存,又会主动发展。
正巧翻到了小壮的语文教科书上一篇文章——《小白兔与小灰兔》,原来教材在这么早,就想教会我们这个道理。
![]()
01
周末家庭聚会上,表姐吐槽儿子“懒到骨子里”:
让ta学洗袜子,说“妈妈洗得比我干净”;
让ta记单词,说“用APP拍照就能查”;
就连老师布置的“创意手工作业”,也直接从网上买了成品交差。
这孩子跟故事里的小灰兔一模一样,就知道坐享其成,以后可怎么办?
表姐的焦虑,几乎是所有家长的共性:
我们怕孩子像小灰兔那样,只懂依靠现成的“白菜”,失去独立生存的能力。
故事里,两只兔子都得到了同样的机会——一车白菜。
区别只在于:小灰兔立刻满足,小白兔选择播种。
这不只是一个“勤奋与懒惰”的对比,而是一种时间观与教育观的差异:
小灰兔代表的是“当下生存思维”,小白兔代表的是“长期发展思维”。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家长,其实更像那只“小灰兔的父母”——我们急于让孩子“有吃的”,于是不断为ta准备好的资源、好的学校、好的安排。
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习惯了“被喂养”,失去了对“自己种”的耐心与能力。
结果是:也许在一段时间内,孩子可以活得不错,但面对新的环境,就会无所适从。
生存,是短期的满足;发展,才是长期的底气。
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常常只顾眼前“吃得饱”,忽略了播种的过程。
很多时候,孩子选择做“小灰兔”,不是天生懒惰,而是我们用指责和急功近利,逼ta们放弃了尝试“种菜籽”的可能。
我们一边骂孩子“不懂长远”,一边又在ta们尝试“种菜籽”失败时,把ta们的“菜籽”扔在地上,塞给ta们一包“现成的白菜”;
我们一边夸小白兔“有远见”,一边又在孩子花时间研究“种菜技巧”时,催ta们“别浪费时间,赶紧把作业写完”。
孩子的生存与发展失衡,从来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的教育里,少了“平衡的智慧”。
02
谈到生存与发展,家长们最容易走进两个极端误区:
第一种是“生存至上论”:“先把眼前的事做好再说,成绩上去了,以后有的是时间学别的。”
这类家长,光逼着孩子做“小灰兔”,只管让孩子有足够的白菜,应付每日的生活。
“完成作业、考个高分”被当成唯一的目标,却忘了孩子长大后,要面对的不仅是“要有白菜吃”,还有“怎么能有更多白菜吃”、“除了白菜,怎么能吃上更丰富的食物”。
就像有些孩子,从小被要求“只管好学习”,连袜子都不会洗,上了大学后生活不能自理,最终反而影响了自己的发展。
日后走入职场,也容易满足于眼下的生活,看不见时局变化下潜藏的危机,成为优化大潮中最先被波及的人。
正如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三体》中借章北海之口说过,“仅靠生存本身是不能保证生存的,发展是生存的最好保障。”
第二种是“发展空想论”:“孩子要培养格局,不能总盯着小事。”
这类家长,只想着让孩子当“小白兔”要“菜籽”,却忘了“种菜籽”需要翻土、浇水、施肥的基础能力。
我见过不少家长,给刚上小学的孩子报“高端思维训练课”,天天讲“资源整合”“目标规划”,却从没教过孩子自己整理书桌、按顺序放好课本。
结果孩子写作业时找文具要花半小时,记作业全靠家长提醒,连“按时完成基础任务”这种生存性学习能力都没掌握,所谓的“发展”不过是飘在天上的空想。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变成“啃老一族”,空有一腔雄心壮志伟大理想,却不能靠自己双手养活自己独立生活。
这两种误区的本质,都是把生存与发展当成了“对立项”,却忘了故事的真相:
小白兔能种出白菜,前提是它能保障自己种菜这段时间有足够的菜吃,不然根本见不到白菜成熟的那天;
再有就是它先掌握了“种菜”的技能——只有确信自己能用菜籽种出更多的白菜,才有勇气用时间换取未来的收益。
真正的教育智慧,从来不是让孩子二选一,而是让ta们既懂“存白菜”的踏实,又有“要菜籽”的远见。
03
心理学上的“延迟满足实验”,其实与课本上的故事异曲同工:
能忍住不吃眼前棉花糖的孩子,不是天生更有远见,而是ta们相信“等待能获得更多”,且具备“忍住当下”的生存性自控力。
这背后藏着一个“生存-发展平衡模型”,分为三个层次:
基础层是“生存技能层”:指完成具体任务的实操能力。
比如小灰兔的“收白菜”、孩子的“自己穿衣服、写作业、整理物品”。
这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当ta们能独立完成一件事时,才会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更复杂的挑战。
就像盖房子,没有扎实的地基,再漂亮的脚手架也撑不住。
发展层是“策略思维层”:指基于现有资源,追求长期收益的规划能力。
比如小白兔的“要菜籽种白菜”、孩子的“先复习再做题效率更高”、“合理安排时间完成作业和兴趣班”。
这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当ta们发现“主动规划能获得更好的结果”时,才会愿意跳出“被动接受”的舒适区。
平衡层是“动态调整层”:指根据实际情况,在生存与发展之间灵活切换的能力。
比如孩子考试前,要先保证“掌握基础题”这个生存目标,再去攻克“难题”这个发展目标;假期里,既要完成作业这种“生存性任务”,也要留时间探索兴趣这种“发展性任务”。
这层能力,决定了孩子能否在不同场景下,都保持稳定的状态。
很多家长的问题,就是跳过了“生存技能层”直接去建“发展层”,或者停在“生存技能层”不敢往前走。
就像想让孩子学会“种菜籽”,却从没教过ta“握锄头”;又或者只让孩子“存白菜”,却从不告诉ta“菜籽能种出更多白菜”。
有时候,家长逼着孩子当小白兔,自己却是那个急着要“白菜”的小灰兔——要的是“孩子有远见”的结果,却从没给过ta“慢慢种菜籽”的耐心。
教育孩子权衡生存与发展,从来不是教孩子一套“标准答案”,而是我们先成为“既懂存白菜,也会种白菜”的家长:
我们既要有“陪孩子慢慢学整理书包”的耐心,也要有“引导孩子思考长远”的智慧;我们既不困于眼前的“白菜”焦虑,也不空想不切实际的“菜籽”蓝图。
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选做白兔或灰兔,而是让ta既懂握锄头,也会藏菜籽。
孩子终要独自面对生活的田野,我们能给的最好礼物,不是替ta收满一筐白菜,也不是直接塞给ta一把菜籽,而是让ta既能弯腰收当下的菜,也敢抬头种未来的籽。
当孩子懂得用时间换成长,用过程换未来,ta在复杂的世界中就既能生存,也能发展。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既有身后的粮,也有手中的种。
感谢与「行者马生」的遇见
育儿即是修炼,大道理别只顾看,也要记得去实践
【点赞】【转发】【在看】,
让更多人了解到你的态度和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