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11月4日),海淀初三期中统考,语文和数学考完了。
字面意是考试结束了,
潜台词是考试考砸了。
京教君留意到,今年海淀初三语文作文出现了一个颠覆性变化:二选一的作文题里,居然有一个明确要求写议论文!
![]()
很快,评论区直接炸了。
“没讲过议论文,硬写的。”
“根本不会写,只练过一次议论文。”
有人选了议论文,但是“写完给自己看笑了”。
还有人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之间反复横跳:“我没招了,看到记叙文想写议论文,一看议论文,还是爬回来写记叙文了。”
![]()
语文作文让家长看了揪心,数学评论区则上演着“冰火两重天”。
有人信心满满地说“必须90+”,也有人直呼 “完蛋了,下80了”。
两种声音撞在一起,看得家长们的心脏七上八下。
![]()
话说回来,试卷难不难还是因人而异。
比如有个海淀牛娃,云淡风轻地留下一句话,把语文试卷里的“质疑”元素,和数学填空倒一里的“涟漪函数”串联起来,让语文和数学实现了“梦幻联动”。
![]()
事实上,这次海淀初三期中考试,不仅试卷内容出现重磅变化,可能预示今年北京中考的命题新风向,同时在组织形式上,也从去年各集团校自主命题,重新回归到全区统考。
这让此次期中考试的含金量直线上升!
全区统考既能帮孩子通过区排名精准定位中考目标,也为后续的“0.5+3”集团直升等多元升学路径提供重要依据。
这次海淀统考到底难不难?试卷有啥新花样?传递出哪些教育信号?孩子可以提前做好哪些准备?具体内容一起来看——
![]()
语文作文难哭了!
数学考不到80分?
海淀初三期中试卷的难度和考法,很可能将成为往后几届中考的风向标和指挥棒。
今后语文命题释放出两大最新信号。
一是作文首考议论文。
在二选一的题目中,一篇被明确要求写成议论文,这在近年初三大考中尚属首次。
过去多年,北京中考作文多是记叙文+想象文,或者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大胆预测一下,中考作文命题逻辑正积极向高考靠拢,即记叙议论二选一。未来,初中生仅掌握记叙文可能不够,议论文写作能力或将成为标配。
二是试卷贴近高考命题思路,更加注重考察思辨力。
无论是记叙文《质疑的力量》中“质疑并非简单的否定,而是求知的起点”这一充满哲思的导语,还是议论文题目中愚公驳斥智叟那段充满逻辑力量的论辩,两者都直指批判性思维与逻辑论证能力。
不只是作文,整套试卷对思辨与表达的要求全面升级。
比如,古诗词鉴赏选取苏轼的《水调歌头》和《望江南・超然台作》,选材兼具课内课外内容,既考诗词手法,又考情感主旨。
这种对比阅读的考察形式很有高考范儿,特别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和批判性。
![]()
整体来看,语文命题对思维逻辑的要求越来越高,重点考查学生在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等方面的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语文学习不仅要求“想得多”,还强调“想得深”,并且逻辑自洽。
说白了,今后不论文科还是理科教学,都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质疑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进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而这,也是拔尖创新人才最核心的素养之一。
数学试卷整体风格稳中有新。
选择题和前几道大题稳扎稳打,全面考察了学生的代数\几何综合能力。新定义压轴题最后一问难度较大,需要使用“逆向思维”,具备一定区分度。
可以说,只要代综和几综顺利拿下,分数基本可上90分。
整张试卷有两大动向值得家长关注:
一是反押题,很新颖。
选择压轴题出得新颖别致有巧思,海淀特色十足。
该题考察旋转与解三角形,作为判断题来讲,难度并不大。但精髓在于探究图形的动态变化,对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
二是突出初高衔接内容,强调思维深度。
填空压轴题,命题背景是数学界大名鼎鼎的“高斯函数”,考察的是函数零点、方程根、函数交点的互相转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能力。
而函数图像转换是高一经常考查的内容,且是高考重点,这道题算是提前给孩子的高中数学学习划出了重点。
![]()
代数压轴题的命题风格类似高一函数大题,通过分类讨论计算二次函数最值,创新的同时很好地衔接了高中内容。
![]()
![]()
这次期中考有多重要?
家长千万别小看了海淀这次期中统考。
昨天有热心家长分享,就在统考结束当天(11月6日),海淀部分学校的“0.5+3”集团直升选拔工作已同步启动。
这一举动直接抬高了这次考试的含金量。
越来越多的集团龙头校,正通过初中阶段的连续考察,对优质生源早发现、早培养。
想要冲击0.5+3集团直升的孩子,初三上学期期中、期末成绩,几乎就是“入场券”,而初一、初二期中期末历次大考也会是重要参考。
不得不说,中考一考定乾坤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北京教改的大趋势已然显现,即引导牛娃普娃更加均衡地流向各所初中校,逐步淡化中考中招,增加多元升学渠道,鼓励教育集团建立连续培养机制。
以海淀为例。今年海淀统招计划相比2024年减少近2000人,而校额到校增加140人,集团直升2166人,“1+3”相比去年增加890人,总计划2570人。
和招生数字的变化相比,更让家长心头一紧的,恐怕是中招结构调整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
虽然目前海淀的统招占比仍有70%左右,但随着0.5+3、1+3、校额到校等多元渠道继续扩招,未来中考统招的空间或许将进一步压缩。
当集团直升、校额到校、统招、特长生、1+3五大升学方式重塑升学格局,初中家长能做的就是提醒孩子:
认真对待初中每一次“大考”,重视校排名和区排名,因为这些都会成为多元升学规划的重要参考。
![]()
这类孩子才是未来的大赢家!
讲真,这次考试乃至未来的大赢家,恰恰是那些思维方式完成升级的孩子!
因为,试卷里那些让人“头大”的分析题和难题,本质上早已不是知识的搬运,而是在训练大脑、提升思维。
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学习力和表达力——这些才是孩子未来穿越周期、抵御风险的硬实力。
数学不拼题量拼思维。
中考改革后,数学承担着拉开区分度的重担,命题势必会更活、更新。
数学和英语不一样,钻透一道题,比背一百个单词更重要。
学数学,一定要“慢”。思考比解题重要,质量比数量关键。自己悟透一道题,这道题就是你的大招!
同时,别忘了修炼数学表达的基本功。能用清晰、严谨的逻辑写下解题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数学能力。
语文不靠背诵靠理解。
越往高年级走,语文越考验积累的广度和深度,所以根本没法临时抱佛脚。
我们知道学语文要多读书,可好多孩子都在做无效阅读。
如果看书只看情节,不琢磨人物,不体会情感,不留意表达,那和刷短视频也没什么两样。
语文阅读,重点不是“读”,而在“理解”。
建议家长多陪孩子聊书、聊身边事,启发他们感受文字的美,欣赏语言的妙,鼓励他们有理有据地输出个人见解,并在表达中修正逻辑漏洞。
慢慢地,孩子的逻辑分析能力会加强,审美力、表达力以及文化底蕴,也会跟着提升。
文|京教君
素材来源|太星初升高、京城教育圈,由京城教育圈进行整理及补充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京城教育圈」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为了更好的我们
欢迎 | 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走之前记得点个“心心”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