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画二代”成了美院的通行证,艺术还剩多少纯粹?
最近网上疯传的一份 “画二代名单” 说起。武小川、许嘉、潘汶汛、闵罕、罗丹,这几个名字在美术圈听起来不算顶流,但他们背后的爹,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能震住场子:西安美院原油画系主任武德祖、中国美协高层许江、浙江画院前院长潘鸿海、书法界权威闵学林,还有画《父亲》火遍全国的罗中立。
![]()
最让人咋舌的当属西安美院副院长武小川。
![]()
翻遍公开资料,他最后一次参展还是 2006 年的事,论文更是早在 2004 年就停更了。换句话说,从 2006 年到现在,整整快 20 年,这位副院长在艺术创作上基本处于 “隐身” 状态。
![]()
可就在大前年,他突然被提拔成副院长,手握教学和学术的决策权。网友调侃:“这职位是按户口本继承的吗?”
更离谱的是许嘉一家。她爹许江是中国美院的老院长,娘也在美院任教,自己毕业后顺理成章留在美院当老师、做策展人。
![]()
等于说,美院的教学安排、展览评审、资源分配这三大命脉,全被这一家子攥在手里。有圈内人偷偷爆料,想在美院评个优、拿个参展资格,绕开许家根本没戏,“连毕业留校都得先看有没有‘关系’”。
![]()
潘汶汛和闵罕的晋升路也如出一辙。前者靠着父亲潘鸿海的人脉,30 多岁就评上了中国美院教授,还成了硕士生导师;后者仗着父亲闵学林的权威,直接坐上了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的位置。最讽刺的是四川美院的罗丹,作为罗中立的女儿,她刚入职就评上副教授,可搜遍全网,她的作品还没她爹的签名值钱。
![]()
这事儿一发酵,网友立马炸了锅,好多人都想起了 3 年前的贾浅浅事件。当年贾浅浅靠着爹贾平凹的名气,带着满是 “屎尿味” 的诗歌差点混进作协,被骂了整整一个月才没能如愿。现在再看画坛这波操作,简直是 “文学世袭” 的升级版 —— 贾浅浅至少还自己写了诗,这些 “画二代” 连作品都懒得弄,直接空手套白狼占高位。
![]()
有人说 “名家子女从艺很正常”,这话其实没毛病。但正常的前提是凭本事吃饭,而不是靠姓氏开路。圈内就有个正面例子:某位油画大师的儿子,为了避嫌特意改了化名参展,直到拿了金奖评委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可这样的清醒人太少了,更多人像范曾的继子范一夫那样,改了姓跟着继父混圈,靠着老爷子的名号开画展、卖高价画,连亲爹都不愿提。
最让人心寒的是那些寒门学子的遭遇。有位美术生在评论区吐槽,自己连续三年报考美院留校名额,每次都因为 “缺乏行业资源” 被刷,可比他画技差远的 “画二代” 却能直接免试入职。
![]()
还有位青年画家说,他的作品曾入围某全国画展,最后却被评委以 “风格不符” 刷下来,顶替他的正是某位名家的女儿,“她的画连基本的构图都有问题”。
这哪是艺术圈该有的样子?就像浙派一位老教授私下说的,现在美院的 “近亲繁殖” 比想象中更严重,每年的画展上,总能看到一堆似曾相识的作品,无非是换了个作者名字。更可怕的是,这种 “近亲繁殖” 还催生出了利益链条:想进美协?先交几万块上名家培训班,再买几幅导师的画 “敲门”;想评职称?找个 “圈内长辈” 写推荐信,比熬十年作品都管用。
![]()
网友的愤怒从来不是反对名家子女从艺,而是恨这种 “规则被踩在脚下” 的不公。就像有人说的:“要是武小川能拿出像样的作品,哪怕十年办一次展,没人会说啥;可他啥都没有还占着高位,这就是抢了真正有才的人的机会。”
现在大家最盼的,就是美院能真的动真格改革。有人建议在招聘、评职称、评审展览时引入第三方监督,搞匿名评审,让作品自己说话;也有人说该公开评审标准,把 “关系分” 从考核里彻底剔除。毕竟艺术这东西,可以小众,可以精英,但不能变成 “家族私产”,更不能让美术馆变成 “关系网展览馆”。
![]()
想想当年罗中立画《父亲》时,靠的是对土地的热爱和扎实的功底;武德祖创作《婚姻自己做主》时,满是对时代的思考。可现在他们的后代,却把前辈用画笔换来的荣誉,变成了走捷径的 “通行证”。要是再这么下去,用不了多久,艺术圈就真的只剩 “家谱”,没有 “作品” 了。
你觉得这些 “画二代” 配得上现在的位置吗?艺术圈的 “近亲繁殖” 该怎么治?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