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月4日,作为上海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的收官项目,黄浦区建国东路70号街坊以“中海·顺昌玖里”的新身份实景亮相,标志着有着120余年历史的顺昌路正式开启城市更新后的全新篇章。此次更新秉持“传承革新”理念,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实现功能升级,成为上海城市存量改造的标杆案例。
![]()
追溯百年文脉 还原海派风貌本色
顺昌路曾是上海著名的“菜市路”,1943年正式定名并延续至今。自20世纪20年代起,沿线石库门里弄大量兴建,不仅聚集了众多百年老店,充满市井烟火气,更诞生了中国近现代第一所专业高等艺术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蔡元培、康有为、胡适等名家曾在此执教,培养出木心、李可染等艺文大家,使这里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新兴艺术策源地”。
![]()
为还原“原汁原味”的海派风格,项目团队查阅百年前原始设计图纸,对建筑立面进行精准复原,保留了一步阳台、铁艺栏杆等标志性构件。同时,顺昌路延续百年的街角切角设计得以完整保留,既拓宽了行人通行空间,也让建筑呈现出开放包容的姿态,延续了人与建筑的友好互动关系。未来,百年顺昌路将继续以商业街形态存在,留住城市生活记忆与烟火气息。
创新保护模式 百年文保建筑“平移焕新”
此次城市更新中,地块内鹤鸣里、鸿宁里、顺鑫里三座百年文保建筑的保护成为亮点。项目团队采用整体平移的方式,将三座建筑完整迁移至顺昌路街角,规划为商业空间,实现历史建筑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
其中,鹤鸣里前身为虞家大宅,是中西融合风格的代表性建筑。其门头采用西式雕花与巴洛克风格设计,融合中式牌匾、祥云纹元素,石库门两侧为西方古典方形壁柱,内天井延续江南民居风格,具有重要的文化与建筑艺术价值。在迁移修缮过程中,建筑内部构件被逐一编号、妥善保存,修缮后重新应用于建筑之中,让这座曾汇聚文艺名流的老宅重焕生机。
![]()
地块内同步新建了三幢高层住宅,与保留的历史建筑形成“新旧共生”的城市景观,将老建筑的历史段落融入新的城市语境,完成过去与未来的自然衔接。
城市更新成趋势 存量改造释放居住潜力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上海增量用地和存量用地的比重发生结构性改变,城市建设迈入以存量更新为主的新阶段。通过对老旧区域的改造、重建与优化,不仅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更能释放更多住房潜力,为城市中心地区提供多元化、高品质的居住选择。
![]()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分析道,未来城市中心的新房供应将主要依赖城市更新项目。这类项目通过平衡历史风貌保护与现代功能需求,既能提升区域居住品质与综合竞争力,也能让城市文脉得以传承延续,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活力。此次顺昌路的更新实践,为全国城市更新领域提供了可借鉴的标杆样本。
原标题:《顺昌路城市更新实景亮相,百年文脉在保护中焕新》
栏目编辑:叶薇 题图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图片来源:柏可林 采访对象供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杨玉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