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学的课堂,应当是知识的熔炉,更是思维的疆场 ,它不该是单调的理论灌输,而应是将学科前沿、行业脉搏与育人初心熔于一炉,让学生在探索中触摸知识的温度,在思辨中锚定成长的方向。
在南昌航空大学刘文光教授的机械设计课堂上,这样的图景具象而生动:一张航空起落架故障的案例图刚亮出,便点燃了全场对力学原理的探究热情。正是这样 “沾着蓝天味”的课堂,勾勒出昌航师资队伍的育人底色,也诠释着一所特色高校对“好课堂”的深刻注解。
![]()
刘文光的课堂从不是填鸭式教学,而是把航空工程的“真问题”搬进教室的实践场。他带着螺纹样品让学生触摸工业质感,用结构受力变形的实验视频拆解抽象原理;他抛出某机型着陆故障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从材料、成本、安全维度做工程师式分析。
课堂之外,他是学生科研路上的“引路人”:指导竞赛时从不包办,用“你试过哪些方法”的反问倒逼学生独立思考,最终带出16项省级以上奖项;发现学生汇报怯场,便从语言逻辑到肢体动作逐一打磨,助其凭出色沟通力斩获名企offer。他领衔的课程升级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疫情期间供全国30所高校使用,访问量超430万人次,以实践诠释了“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的育人真谛。
![]()
这样的教学匠心,在昌航并非孤例。截至2024年11月,学校已组建起2100 余人的教职工队伍,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超70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00余人,92%的专任教师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
这些数字背后,是学校对师资建设的持续发力:2023-2024学年,全职引进海外博士2人、国内优秀博士毕业生68人,26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46人参与航空工程实践培训,28名博士赴企业挂职锻炼……
![]()
当这些师资力量转化为育人实践时,昌航学子的成长便有了清晰的注脚。2024 届本科生中,1587人成功深造,244人获保研资格,不少学生进入航空领域顶尖院校;就业市场上,本科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82.95%,大批学子走进国防军工企业,成为守护大国重器的“质量卫士”。
![]()
对考生和家长而言,执着于名师与优质师资,本质上是在寻找成长路上的“领路人”与“资源库”。南昌航空大学用2000余人的师资方阵、持续的引育投入、丰硕的育人成果证明:这里既有刘文光式深耕课堂的教书匠,也有攻克“卡脖子” 技术的科研者;既有国家级团队的平台支撑,也有青年教师的创新活力。
当这样的师资力量与航空特色深度融合,便成就了“培养一个学生,点亮一个蓝天梦”的育人奇迹,也让昌航成为真正以师资为魂、以育人为本的成长沃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