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干燥近成熟种子。夏、秋二季采收,晒至九成干,或用水略烫,晒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
![]()
【性状】
本品为类球形的种子团,直径1.5~2.7cm。表面灰褐色,中间有黄白色的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数,粘连紧密,种子团略光滑。种子为卵圆状多面体,长3~5mm,直径约3mm,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种脊为一条纵沟,一端有种脐;质硬,将种子沿种脊纵剖两瓣,纵断面观呈斜心形,种皮沿种脊向内伸入部分约占整个表面积的1/2;胚乳灰白色。气香,味辛、微苦。
【炮制】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性味与归经】
辛,温。归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
燥湿行气,温中止呕。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痛,嗳气呕逆,不思饮食。
【用法与用量】
3~6g。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注意】
本品温燥易伤津耗液,故阴虚血少、津液不足以及未见寒湿者慎用。
【配伍应用】
草豆蔻配吴茱萸
草豆蔻行气散寒,燥湿止呕;吴茱萸祛寒止痛。两药相伍,行气散寒、燥湿止痛作用较好,适用于脾胃气滞,寒湿郁阻的腹痛、呕泻。
草豆蔻配高良姜
草豆蔻燥湿行气,兼有开胃消食作用;高良姜温中散寒止痛。两药合用,共奏温中行气止痛之功,适用于脾虚气滞、寒湿中阻的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疼痛。
草豆蔻配厚朴
草豆蔻燥湿健脾,温中止痛,和胃止呕;厚朴行气化浊,温中止痛,消胀除满。两药伍用,具有温中止痛,散寒除湿降逆的功效,用于寒湿困脾,气机不畅所致的脘腹疼痛、呕吐纳呆等症。
草豆蔻配白术
草豆蔻辛香走窜,燥湿悦脾,行气和胃;白术甘补,益气健脾,燥湿。两药合用,共达燥湿健脾和胃之功,用于湿困脾胃或脾虚湿盛所致的纳呆不食,呕吐泄泻、脘痞或痛等症。
【鉴别应用】
草豆蔻与豆蔻
两者均为芳香化湿的常用药,功能行气快胃,温中化湿,止呕,用治湿浊阻滞中焦,腹胀食少,脘腹疼痛,呕逆反胃等。但草豆蔻行气作用较之豆蔻略逊,而温燥湿浊之力则较之略胜。故草豆蔻善治中焦寒湿郁结,又能健脾散寒,涩肠止泻,用于寒湿郁滞,脾虚久泻。而豆蔻善理脾肺气滞,用于牌胃气滞,湿温初起等。
【方剂举隅】
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
药物组成:厚朴、陈皮、甘草、茯苓、草豆蔻仁、木香、干姜。
功能与主治:温中行气,燥湿除满。用于脾胃寒湿气滞证,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息,舌苔白腻,脉沉弦。
草豆蔻散(《圣惠方》)
药物组成:草豆蔻、木香、桂心、人参、甘草、白术、干姜、陈橘皮。
功能与主治:益气温中,燥湿止呕。用于霍乱吐泻,脐下气筑,心悸烦闷。
草豆蔻丸(《丹溪治法心要》)
药物组成:白豆蔻、白术、三棱、草豆蔻、半夏、砂仁、片姜黄、枳实、青皮、良姜、陈皮、桂皮、丁香、蓬术、木香、藿香、小草等。
功能与主治:燥湿健脾,行气止痛。用于肥人胃脘当心痛,或痞气在中脘不散。
【成药例证】
健胃片(《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2015年版)
药物组成:柴胡、苍术(米泔制)、草豆蔻、陈皮、延胡索(醋制)、川楝子、白芍、山楂(炒)、鸡内金(醋炒)、六神曲(炒)、麦芽(炒)、槟榔(炒焦)、生姜、甘草浸膏。
功能与主治:疏肝和胃,消食导滞,理气止痛。用于肝胃不和,饮食停滞所致的胃痛,痞满,症见胃脘胀痛,嘈杂食少,嗳气口臭,大便不调。
【本草摘要】
《名医别录》“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开宝本草》“下气,止霍乱。”
《本草纲目》“治瘴疠寒疟,伤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满吐酸,痰饮积聚,妇人恶阻带下,除寒燥湿,开郁破气,杀鱼肉毒。”
作者:广东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 林颖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