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分离,简单理解就是,老师不会再讲例题了。笔者小时候,老师会把课后的题目都讲一遍,考试的时候,就在这里面出题。
这样做有一个弊端,只要学生平时上课听课,或者集中时间突袭教材,就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没办法检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于是,教考分离来了。考试和学习成了两回事,老师教会方法,考试的时候,全靠学生自己发挥。
![]()
“考的不教,教的不考!”教考分离后,语文老师崩溃了:没有用武之地
这么一听,是不是感觉,教考分离也没有什么。平时学习也是这样,老师讲一个题型,考试的时候,围绕着这个公式,换汤不换药,都能理解,学生也习惯了。
数学可以,但是语文不行。教考分离后,语文老师都蒙了。平时讲的一个都不考,考的自己一个都不讲。
![]()
不是老师押题押不上,谁能想到,平时上课《背影》,结果中考的时候考的是个网红小说。什么神仙老师,也压不上题。
有学生说,教考分离之后,他们的语文老师,就只讲文言文和古诗了,现代课文,连看都不看,因为肯定不会考。
语文和数学不一样,数学学会了一个题型,不管题目怎么变,解决办法都是一样的,所以,只要母题做的多,就丝毫不慌。
![]()
但语文不一样,作者的中心思想,想表达的情绪,如果没有老师的标准答案,很容易就回答偏了,甚至连“一点边”都够不到。
但是,老师们没办法押题,因为平时教的都不考,能考的范围就太大了。老师押题就像大海捞针,押对了,比中彩票头奖都难。
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堂,不同的分数
有同学可能会注意到,同班同学里,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语文成绩差的好像星星和蚂蚁。这不是老师教不好,而是学生没学好。
![]()
有的学生可以通过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提炼,分析出整篇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就是思维上比较敏感。
有些学生对情绪的感知就比较空洞,如果文章中给的不是很直白,自己是想不到的。所以,在这种比较主观的题目上,就很容易丢分。
想要做到语文得高分,还是要向数学一样,多读,多看,多感受。这种感受,甚至于藏在平时的说话里。
![]()
学生和家长沟通的时候,是不是能理解家长的隐喻,什么是话里有话,什么话是真的,什么话是假的,都对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有帮助。
尤其是写作文,中高考中,作文的占比最高。也是最难培养的特质之一,写作文不是一蹴而就的,老师和家长,在平时就要督促学生练习。
笔者寄语:
教考分离后,语文老师吐槽自己,没有了用武之地。其实在笔者看来,这不一定是坏事。虽然平时上课的内容,出现在考试中的概率小了,但不代表上课就是没有意义的。
![]()
这个就和高考时候,按省录取是一样的。我们这边不考了,别人也不考了,你们分数不高,巧了,他们分数也不高。
语文试卷实行教考分离后,有利于筛选学生的整体水平,拉开中间层。也更利于普职分流,和人才筛选。
死记硬背本就不是教育的目的,灵活运用才是王道。想要不被分离出去,想要走到最后,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的灵活运用能力吧。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