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娄底一个14岁初中生的作文本,成了互联网时代的情感共鸣器。
作者| 磊叔
编辑 | 磊叔
题图 | 截图
“只是一层薄薄的土,人与人就再难相见了。”湖南娄底市第一中学附属星星中学初三学生龙睿熙在作文《藏在罐子里的爱》里写下的这句话,两天内击中了数千万网友的心。这篇怀念奶奶的作文,让批阅它的语文老师童丽芳当场落泪,视频上传网络后获赞超200万。
一个14岁少年的文字,何以能在喧嚣的互联网世界引发如此纯粹的情感共鸣?在算法主宰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精心设计的煽情和公式化的催泪故事,却偏偏被这篇只有700字的作文轻易击穿心理防线。
一、细节的力量
![]()
龙睿熙的作文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一个关于糖罐子的记忆。小时候,奶奶总会从罐子里舀一勺白糖给他吃。他写道:“奶奶明明没有吃,却也和我一样开心。幸福从罐子里跑了出来,弥漫了整个屋子。”
这个装满温暖的罐子,后来被证实装的是盐而不是糖。当龙睿熙离开老家到城里读书,在厨房看到一个差不多的罐子,欣喜地尝了尝,“可是传到嘴里的却是一股苦味”。
这时他才明白“什么是糖,什么又是盐”。
味道的反差成了情感的隐喻,童年的甜来自奶奶的爱,而非罐子里的内容。这个朴素的生活场景,勾连起无数人关于亲情的共同记忆。
二、情感的共鸣
![]()
令人惊讶的是,这篇作文引发的共鸣跨越了地域和年龄。在评论区,网友们纷纷回忆起自己的“罐子”——“外婆的饼干罐”、“爷爷的蒲扇”、“奶奶手绢里的零钱”。
这些具体而微的物件,成为亲情的载体,承载着相似的爱与思念。
童丽芳老师分享道,龙睿熙在创作这篇作文时向她多要了些时间,没有在课堂上完成。这个平时各科成绩优秀、做事严谨的男孩,在写作时反复推敲语句,追求用准确的文字表达情感。
爆红后,龙睿熙的表现同样令人玩味。他主动向童老师要“不好的评论”看,理由是“可能别人不好的评论会给他一些改进的建议,可能对他有帮助”。这种对批评的开放态度,在追逐赞美的网络世界里显得尤为珍贵。
三、真实的分量
![]()
随着作文走红,质疑声也随之而来:这样的文字,是否真的出自一位14岁少年之手?是否借鉴了AI?
面对质疑,龙睿熙显得平静:“我觉得这算另一种夸奖,他们没否定文章本身,只是怀疑是不是我写的。但文章表达了我的感情,这就够了。”
真实情况是,文中的每个细节都能找到生活的印证。童老师核实过,龙睿熙的妈妈确认了“糖罐子”往事的存在。这并非龙睿熙第一次写奶奶,他对奶奶的怀念是真切而持续的。
更令人动容的是,龙睿熙与奶奶的相处时光其实很短暂。奶奶在他4岁时去世,他坦言自己和奶奶之间甚至隔着方言的障碍。奶奶的形象更多是通过妈妈的讲述,投射在小龙心中保存和美化。
四、互联网的泪点
![]()
![]()
在充斥着对立与撕裂的网络空间,一篇初中生作文竟然创造了罕见的情感共识,不同立场、不同背景的人们在这一刻被同一种情感打动。
龙睿熙的作文本,成了一把打开全民情感闸门的钥匙。
我们之所以被深深触动,或许正是因为在这个情感越来越需要通过屏幕表达的时代,最简单直接的亲情表达反而变得稀缺。当成年人沉迷于复杂的情感计算,一个少年用最朴素的文字提醒我们:爱的本质,就藏在那些被小心珍藏的生活细节里。
一个初中生无意中触及了更深层的社会心理——在技术异化的时代,人们对纯粹情感的渴望。
龙睿熙的作文簿静静地躺在课桌上,老师给它打了45分。而在课堂之外,它已经穿越千山万水,抵达无数人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龙睿熙在作文中引用了李清照的词。或许,真正的好文字从来如此——它让分散的个体在情感宇宙中瞬间相遇,让千万人透过同一层“薄薄的土”,看见了自己曾经失去和正在拥有的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