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啤酒(600600.SH、00168.HK)发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报告披露的业绩与资本市场的反应,构成了鲜明的“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52.74亿元,同比增长5.7%,创下历史新高。
另一方面,市场对这份“喜报”投出了不信任票。财报发布后短短数日内,多家大行迅速下调其盈利预测和目标价。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在11月3日的报告中指出,青岛啤酒第三季度的营收与净利润“略逊市场预期”,并基于“更保守的销量与平均售价预测”下调了未来三年的净利润预测。
高盛(Goldman Sachs)同日发布的报告亦下调了销售额和盈利预测,理由是“销量及平均价格疲软”;中银国际10月30日的报告同样指出业绩“略逊预期”,并点明第三季度出现了“量增0.3%、价降0.5%”的现象。
资本的悲观情绪直接体现在二级市场上。截至2025年11月4日收盘,青岛啤酒A股年内股价累计下跌17.12%。这一表现在行业内尤显低迷:同期竞争对手华润啤酒股价上涨6.58%,百威亚太上涨10.07%。
究竟是市场未能识别创纪录利润的价值,还是财报数据中隐藏着市场真正担忧的细节?
新帅“成绩单”:止跌的“上半年”、 失速的“第三季”
要理解第三季度的市场反应,必须回溯2025上半年的“复苏”背景。
2024年12月,姜宗祥正式接任青岛啤酒董事长。他接手的是一个严峻的局面:自2023年第三季度起,青岛啤酒的营收已经连续五个季度同比下滑;2024年全年营收同比下降5.3%,销量下降5.86%。
面对困局,新管理层迅速推出了“产品创新、渠道变革、结构升级”的组合拳。
在产品端,公司密集推出“轻干”“樱花味白啤”“浑浊IPA”等多款特色新品,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8.65%。在2025年9月9日的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姜宗祥透露,未来将继续推出具备“零糖、低卡”特点的“超干”系列产品。
在渠道端,公司坚持“全渠道发力”,积极推进以“即时零售”(如美团闪购、饿了么)为代表的线上渠道,强化“闪电仓”“酒专营”等新业态,并拓展“精品原浆”“水晶纯生”等产品的“新鲜直送”服务;在结构端,公司加快了“1+1+1+2+N”的主品牌产品组合发展。
新策略在上半年已初见成效。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了营收同比增长2.1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21%和销量同比增长2.3%的“三增”业绩,成功止住了此前连续下滑的颓势。
这一增长是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取得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啤酒企业产量同比下滑0.3%。青岛啤酒的表现当时跑赢了行业大盘。
然而,上半年的增长势头在啤酒传统旺季的第三季度戛然而止。
10月27日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第三季度当季公司营业收入为人民币88.76亿元,同比转为下滑0.17%;归母净利润为人民币13.70亿元,同比增速放缓至1.62%。澎湃新闻在报道中指出,第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系年内首次。
这一“急刹车”导致了市场预期的破灭。多家机构的报告均以“不及预期”作为核心判断,并指出营收承压的实质是“销量及平均价格疲软”和“需求承压”。
第三季度出现了“增利不增收”(营收-0.17%,净利+1.62%)的现象,暴露出增长的真实构成。青岛啤酒的增长并非源自市场需求的全面复苏。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仅微增1.41%,这一增速落后于部分同行,如燕京啤酒(+4.57%)和珠江啤酒(+3.81%)。
利润的增长更多是依赖于内部结构调整。财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中高端以上产品销量同比增长5.6%,而整体销量仅增长1.6%。这表明,公司利润的提升主要受益于高端化和可能的成本管控,而非市场需求的整体回暖。
深挖“背离”:市场在担忧什么?
资本市场之所以对主要由上半年贡献的历史新高净利润无动于衷,转而聚焦于第三季度的失速,或是因为财报中的多个细节指标。
首先是现金流恶化。财报出现了净利润与经营现金流的“剪刀差”。2025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长7.21%,但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16%。这一趋势在第三季度未能扭转: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增长5.7%,而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58.16亿元,同比下降6.65%。这表明公司的“账面盈利”向“真实现金流”的转化效率正在降低。
其次,渠道信心不足。“合同负债”(即经销商的预付款)通常被视为行业信心的“晴雨表”和未来销售的“蓄水池”。
青岛啤酒的资产负债表显示,该项数据已从2024年12月31日的约人民币83.13亿元,大幅下降至2025年9月30日的约人民币57.01亿元,降幅超过31%。这表明经销商在2025年采取了“按需备货”的谨慎策略,对后市信心不足,公司的销售“蓄水池”水位显著下降。
担忧三,高端化“虚胖”。尽管公司上半年中高端以上产品销量实现了5.1%的增长,但同期平均吨价却从2024年的4334元/千升微降至4330元/千升,下降了0.1%。这引发了市场对于公司是否存在“以价换量”来推动高端产品销量的疑虑。
同时,高端化推进还存在明显的“区域失衡”: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山东、华北等大本营市场实现增长,但在被视为高端啤酒核心战场、竞争最为激烈的华南地区和东南地区,收入反而分别下滑了0.42%和0.5%。
最后,资本“用脚投票”。作为市场风向标的北上资金(通过“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有),在第三季度(7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进行了大幅减持。其持股数量从2025年半年报时的约2334万股,骤降至三季报末的约1080万股,持股比例缩水过半。这意味着,机构投资者可能在第三季度业绩报告发布前,已通过渠道调研等方式察觉到需求端的疲软,并提前采取了行动。
双线困局:主业未稳,辅业受挫
财报细节之外,市场更担忧的是公司在主营业务和多元化两条战线上同时暴露的战略困局。
战线一:主业的结构性脱节。青岛啤酒的增长动力呈现严重不均。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增长完全依赖“青岛主品牌”的拉动,该主品牌销量同比增长4.1%。
但与此同时,作为公司“全国性第二品牌”、主打大众市场的崂山啤酒,其销量却在持续下滑。根据公司总销量(+1.6%)和主品牌销量(+4.1%)数据推算,以崂山啤酒为主的其他品牌前三季度销量同比下滑约1.56%。
这就形成了“结构性脱节”。公司在“攻高端”(华南、东南市场收入下滑)时并未取得完全成功,而在“保基盘”(崂山品牌销量下滑)方面又面临压力,导致整体销量增长几乎停滞。
战线二:辅业的“第二曲线”折戟。在国内啤酒行业进入“存量竞争”,且公司面临显著“淡季困局”(例如2024年第四季度亏损约6.45亿元)的背景下,开辟第二增长曲线成为必然选择。
5月7日,青岛啤酒宣布拟以人民币6.65亿元收购山东即墨黄酒厂有限公司100%股权。此项收购被寄予厚望,旨在实现啤酒(旺季)与黄酒(淡季)的“淡旺季互补”。然而,2025年10月26日——在第三季度财报发布的前一天——青岛啤酒公告宣布终止本次收购。
公告给出的直接原因是“《股权转让协议》约定的交割先决条件未能满足”。据媒体披露,具体原因为:交易对方新华锦集团自身陷入严重债务危机(如非经营性占用ST新华锦资金4.06亿元),导致其持有的即墨黄酒股权自2025年9月起陆续被多家法院司法冻结,冻结金额累计超过1.27亿元,触发了交易终止条款。
此次收购折戟,使得公司本就“缓慢”的多元化布局雪上加霜。截至2025年上半年,青岛啤酒的非啤酒业务营收占比不足2%。
反弹非反转,信心待重拾
综合来看,青岛啤酒2025年的表现呈现出一条相对清晰的脉络。
2025年上半年,在新任管理层的带领下,公司通过一系列战略调整,成功止住了自2023年第三季度以来的连续下滑,实现了“阶段性反弹”。
但进入第三季度,这一反弹势头未能延续,旺季营收同比转为下滑0.17%。同时,财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6.65%,作为渠道信心指标的“合同负债”较年初下降超过31%。
在主营业务上,高端化推进伴随着平均吨价的微降和核心南区市场收入的下滑,而大众市场的第二品牌崂山啤酒销量持续萎缩。在辅业布局上,旨在弥补“淡季困局”的即墨黄酒收购案于10月26日因交易对方股权被司法冻结而宣告终止。
在此背景下,截至11月4日,青岛啤酒A股年内股价累计下跌17.12%,而同期华润啤酒与百威亚太的股价则分别上涨6.58%和10.0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