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小区里,常能看到75岁的李梅英和一群老姐妹一起锻炼的身影。打太极、散步,一气儿就能练上一小时。回家后,她还能自己张罗午饭,下午收拾家务,有时还会去接孙子孙女放学。邻居们看她精神矍铄、手脚利落,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乐观的老人,已经和结肠癌抗争了整整十四年。
时间回溯到2011年,那时李梅英刚满60岁,日子过得平静舒心。她自己都没太留意,身体的排便习惯在悄悄改变,时而便秘,时而腹泻,一个下午可能要跑好几趟厕所。“解完手就冲了,没多想……”直到身边有人提醒她“怎么越来越瘦”,她才警觉起来,并发现大便中带血,心里顿时慌了神。
![]()
不敢耽搁,她立刻到县医院做了肠镜检查,结果提示:“疑似结肠癌”。家人马上带她前往河南省肿瘤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最终确诊为:结肠癌。
“拿到化验单时,浑身发抖,拉着老伴说‘咱俩要拜拜了’。”确诊的消息像一块巨石压下来,李梅英回忆,那时整整四天四夜没能合眼,“想睡也睡不着,眼睛涩得疼,刚有点睡意就猛地惊醒,脑子里全是‘癌症’‘活不长了’,熬得整个人都快垮了。”
2011年6月7日,李梅英接受了结肠癌切除手术。但术后的情况比预想的更棘手:病理提示“结肠癌伴淋巴结转移”,没过多久,手术刀口又出现感染,不得不再次进行清创手术。躺在病床上,看着儿女们焦急的眼神,她心里既心疼又绝望:“刚做完手术就转移、感染,我这身体还能好吗?”
子女齐心,寻得转机
就在一家人围着病床发愁时,李梅英的儿女们暗下决心,分头打听寻求办法。让他们都感到意外的是,三个人分别打听的结果,都指向了同一位老中医——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的袁希福院长。
2011年6月18日,女儿和女婿代表全家,前去求诊于袁希福老中医。“我们当时最朴实的想法,就是希望母亲的刀口能快点愈合,体质能稍微恢复一点,真没想到后续效果会这么好。”
![]()
袁希福老中医仔细查阅了李梅英的病历和手术记录,结合她“术后虚弱、刀口感染、淋巴结转移”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辨证分析。他认为,患者术后正气亏虚,瘀毒未清,兼有局部感染,当务之急是“扶正固本”以补益气血,“清热解毒”以促进刀口愈合,同时结合“通瘀解毒”之法,抑制残留癌细胞,防止其进一步转移扩散。随后,他据此辨症开方,并叮嘱家人按时煎服,密切观察刀口的变化。
“真没想到中药这么管用!”李梅英回忆道,服用中药不到一个疗程,刀口的渗液就慢慢减少,疼痛感也随之减轻;一个疗程服完时,刀口已经基本愈合,医生检查后认为“恢复得不错,可以出院了”。出院后,她特意让家人陪她到郑州复诊,见到袁希福老中医时,她激动地表示:“谢谢您,我现在能正常吃饭了,也不怎么疼了!”
此后,李梅英坚持按疗程服用中药。术后的右下腹隐痛逐渐消失,胃口越来越好,从只能吃流食恢复到能正常进食主食,体重也慢慢回升,脸色从之前的蜡黄变得红润起来。2011年9月回院复查时,除了白细胞指标略高(后经调理恢复正常),其他指标均无异常,连医生都称赞她“恢复得比预期好太多”。
十四年坚守,安享天伦之乐
从2012年开始,随着身体状态日趋稳定,李梅英不再需要天天服药,改为“春秋两季巩固用药”。这种方式既通过中药持续调理身体、预防病情反复,又不会给身体带来额外负担。这一年,她已经能在家中帮忙带孙子,做些择菜、扫地之类的轻便家务。看着孙子在身边蹦蹦跳跳,她心里的阴霾终于彻底散去。
2014年11月,李梅英到医院复查,腹部CT显示“未见异常”,肿瘤标志物也在正常范围内,之前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此后每年复查,结果都很稳定,她的心态也变得越来越乐观:“以前总怕癌症复发,现在不担心了,好好吃饭、好好锻炼,比啥都强。”
![]()
如今,十四年过去,75岁的李梅英活出了比生病前更健康的状态。每天清晨雷打不动地锻炼,中午自己做饭,喜欢熬点小米粥、炒个青菜,下午要么收拾家务,要么和邻居聊天晒太阳。“以前没生病时,特别容易感冒,一感冒就浑身疼,连头都不敢扭;现在很少感冒,就算有点不舒服,扛一扛就过去了。”她笑着说。儿女们总劝她“别累着”,可她觉得“动一动更舒服,这样才像个正常人”。
采访结束时,李梅英诚恳地说:“当初我也以为自己活不了多久……我想跟病友们说,癌症不可怕,别像我当初那样吓自己,找对方法、坚持调理,肯定能好好过日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