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哈尔滨市消防救援支队发布的一则招录公示引发争议。图/IC photo
考生身份证号“裸奔”公示,4名笔试不及格者入围体检。据羊城晚报报道,近日,一则消防文员招录公示,让哈尔滨市双城区消防救援大队陷入舆论争议。
11月4日,哈尔滨市消防救援支队回应称,支队在开展人员招录和信息发布工作中,未严格执行招录标准规定,暴露出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作风漂浮、责任缺失,法律意识淡薄、审核把关不严。并向被泄露个人身份信息的考生表示歉意。
公告明确“低于60分者不予招录”,但33名考生仅6人合格后,该单位竟从不合格者中补选4人,其中业务咨询岗入围者笔试仅37.2分。此举让招录程序的刚性原则沦为“弹性操作”,这绝非“灵活补录”,而是对招录标准的公然突破。
在类似招录工作中,未达合格线的应对机制相当清晰,要么核减名额,要么取消岗位并允许改报,鲜有“降格录用”的操作。换言之,消防文员招录工作容不得“凑数”思维。
事实上,除了未及格者进入体检环节外,更让人担忧的是个人信息保护的全面失守:相关考生的完整身份证号未做任何脱敏便公之于众,这种信息“裸奔”不是疏忽二字就能解释的。
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对其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负责,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所处理的个人信息的安全。而在招录公示对应聘者的个人信息进行脱敏处理,也早已是常识。
现实中,即便普通企业招聘,也会隐去身份证号的关键数字。消防救援部门作为公共机构,本应具备更强的规则意识,却暴露出法律意识淡薄、工作作风粗糙的硬伤,实在令人费解。
此事中,从突破成绩底线到泄露个人信息,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问题,其指向的,却是同一根源——程序敬畏的缺失。要明晰的是,招录不是“完成指标”的任务,而应是选拔合格人才的过程;信息发布不是“走个过场”的形式,而需坚守数据安全的红线。
当工作人员把“招录人数达标”置于“招录标准合规”之上,把“简单公示”等同于“规范公开”,其公信力便会在这些细节问题中不断流失。虽然涉事单位承诺不予录用不合格者、处理相关人员,但补救之余更该引起深刻反思。
基层岗位招人难可以理解,但解决之道应是优化招聘条件、拓宽选拔渠道,而非践踏规则;信息公开要及时,但前提是严守安全底线。就此看,相比让笔试不及格者入围体检,更该体检的,或许是涉事单位的招聘流程和工作作风。
撰稿 / 吴睿鸫(职员)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陈荻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