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山西大同四中因为一根淀粉肠,上了热搜。
事儿说起来挺简单的:一个学生,在校外买了根淀粉肠吃。正好被学校的副校长看见了。这位副校长,一把将学生的电动车钥匙给拔走了。
没错,因为一根肠,丢了一把钥匙。
学校后来发了通报,说双方都有不对的地方,现在已经互相理解,钥匙也还了。听起来是“圆满解决”了。
但这事儿,怎么想怎么觉得别扭。
1
咱们来捋一捋这个神逻辑:
学生做的事:在校外吃淀粉肠。
副校长做的事:拔走学生的电动车钥匙。
这两件事之间,有啥必然联系吗?我瞪着这两行字看了半天,脑子还是转不过这个弯来。
![]()
这感觉就像:
- 你上班迟到,老板扣了你年终奖。
- 你孩子上课说话,老师把你家的电视给搬走了。
是不是特别不讲道理?处罚和错误本身完全不沾边。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权力式”的管教:“我管不了你吃肠,但我管得了你的车!你敢不听我的,我就拿走你在乎的东西。”
![]()
这种逻辑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教会孩子的不是“规则”,而是“强权”。
它传递的信息是:谁有权力,谁就可以定义对错,并且用任何他想到的方式来惩罚你。
2
平心而论,我宁愿相信副校长最开始是想“为学生好”的。
淀粉肠这东西,新闻也报过,确实不算啥健康食品。老师关心学生身体健康,这个出发点,没人会指责。
但问题就在于,怎么这个“好”法。
真心为孩子好,应该是这样:
走过去,拍拍他肩膀:“同学,这东西不干净,少吃点,对身体不好。”或者,干脆在学校里搞个健康饮食讲座,告诉大家为啥路边摊要少吃。
![]()
但副校长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直接动手,拔钥匙。
这个动作,就很值得琢磨了。它特别快,特别有“威力”,能立刻让学生感到害怕和被动。
你说,驱动这个动作的,到底是那份“关心”,还是那种“我说了算”的权力感?
说句不好听的,这就像家里爸妈,说“为你好”让你多穿衣服,你不听,他们就直接把你游戏机给砸了。
你最后是穿上衣服了,但心里留下的,是温暖,还是怨恨和恐惧?
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心里服气,而不是嘴上认怂。
3
事情闹大了,学校三天发了两份通报,最后结论是:各打五十大板,互相谅解。
看到这个结果,我一点都不意外。这简直是咱们处理类似问题的“标准模板”:不追求明辨是非,只追求快速平息。
学生有啥“不当行为”?是吃淀粉肠不当,还是被拔钥匙后表现出了不满?副校长的不当又是什么?是“教育方式欠妥”这么轻飘飘的一句话吗?
![]()
这种“和稀泥”,看似公平,实则糊涂。它掩盖了真正的问题:
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那根淀粉肠健不健康,而是我们的教育者,该用什么方式和孩子相处。
学校轻轻一句“均已认识错误”,就把副校长的管理方式问题、权力使用边界问题,全都模糊掉了。
下一次,会不会因为学生带手机,就没收他的书包?会不会因为上课睡觉,就打电话让家长把他领回家?
没有清晰的规则和反思,今天可以是淀粉肠,明天就可以是任何事。
4
这根淀粉肠,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些我们教育里根深蒂固的东西。
我们是希望教出听话的绵羊,还是讲道理的公民?
用“拔钥匙”这种方式,教出来的孩子,大概率会学会:
在校门口不吃淀粉肠了,但会跑到下一个路口偷偷吃。(治标不治本)
在副校长面前服服帖帖,在比他弱小的人面前,也可能学会耀武扬威。(学会的是欺软怕硬)
而如果我们能用沟通和引导的方式,虽然费劲点,但孩子学会的会是:
原来淀粉肠真的不干净,为了自己身体,我可以选择不吃。(内化成自己的认知)
即使他是校长,也不能无缘无故拿走我的东西,权利是需要维护的。(建立起权利意识)
这俩结果,你选哪个?
![]()
说实话,当老师、当校长,不容易。管那么多熊孩子,操心费力。
但正因为不容易,才更需要智慧和耐心。教育,本质上就是一场“好好说话”的艺术。
你只有放下师道的架子,真正蹲下来,听听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你的话才能真正进到他的心里去。
一根淀粉肠,不值多少钱。一把车钥匙,也算不上多大件事。
但这件事里蕴含的那个道理,很重:请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有尊严的人来对待。
但愿下一次,类似的“风波”再起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急着“灭火”的通报,而是一个能坦诚说一句“我们方法不对,会改”的学校。
看到的不是一个伸手拔钥匙的副校长,而是一个能和学生一起聊聊“为啥淀粉肠好吃但不健康”的师长。
那,才是我们真正想看到的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