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我语文扣了9.5分。”周一放学,细毛一进门就向我汇报。
我心里咯噔一下,一是为分数,二是惊讶于老师的效率:上午刚考完,下午全班卷子就批完了?另一边,右右淡定地补充自己扣了3分,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
这丝波澜,在晚上被放成了惊涛。
![]()
别班的闺蜜木木火急火燎地来打探“军情”:“你们班分数出来没?我家扣了6分。我的天,听说90分在我们班都排倒数第十名了!这卷子也不简单啊,孩子们到底是怎么学的?”
后来证实,我们班情况如出一辙:90分,一个听起来不错的成绩,在45个三年级孩子中,竟成了倒数十名之列。
木木感叹:“一二年级看着不怎么样的,现在都冲到第一第二名了,太卷了!”
![]()
还有个外校的朋友珊珊,更是焦头烂额。
语文老师找她,说孩子80几分,标点符号错一片;
数学老师也找,说上课说话,题目错不少。
![]()
两个妈妈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我本想用细毛的成绩安慰她们,结果人家根本不接茬,眼睛只盯着右右的97分,言语里满是羡慕。
说实话,看着细毛的卷子,我心里能不嘀咕吗?
但正因为家里有这对双胞胎,一个“不抓自飞”,一个“抓了也似乎没用”,我才比谁都更深刻地体会到:在教育这条路上,家长干着急、上火、催促,很多时候,真的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01:磨蹭,是孩子对抗压力的“无声抗议”
我们家长看到的,往往是表象: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要喝水,半小时能写完的作业硬是拖到深夜。
我们的火气“噌”地就上来了,脑海里上演着“别人家的孩子”奋笔疾书的画面,催促、批评、甚至吼叫便接踵而至。
![]()
但我们很少去想:他为什么要磨蹭?
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面临的压力,一点也不比我们小。
那个“90分就是倒数第十”的环境,本身就是一座无形的大山。当孩子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似乎都很难挤进“上游”,一种无形的挫败感和压力就会产生。
写作业,尤其是面对稍有难度的题目时,就变成了一个不断提醒他“你可能不行”的过程。
磨蹭,就成了他本能的一种心理防御。
拖延,可以暂时逃避解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不快;
分心,可以让大脑从那令人窒息的竞争压力中获得片刻喘息。
![]()
我家细毛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一二年级时,知识简单,他心态好,成绩反而常超过右右。
到了三年级,知识难度和深度陡然增加,竞争可视化(排名),他那套不管用了。
我越是费心抓他学习,给他讲题,催他快点,他越是显得抗拒和低效。
他不是不想好,而是那种“我怎么努力都追不上”的无力感,让他本能地想逃离书桌。
02: 我们的催促,常常是火上浇油
而我们家长呢?
我们有自己的压力。
工作的KPI、生活的琐碎,再加上班级群里时不时跳出的“学霸”作业展示、老师对学习态度的强调……
所有这些焦虑,最终都汇聚成一个焦点:孩子的作业和成绩。
家长咨询数学老师:近期数学题的难度
![]()
我们把自身的焦虑,不加掩饰地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我们以为催促是负责,是督促。
但在孩子听来,那可能是否定——“你太慢了”;
是不信任——“你肯定没专心”;
是压力叠加——“我让爸妈失望了”。
当写作业这个本应是孩子自己的任务,被父母的情绪紧紧包裹时,它就变成了一场亲子之间的权力斗争。
孩子用磨蹭来争夺对自我节奏的控制权,我们用催促来维护作为家长的权威和担忧。
结果就是,作业在吼叫声中勉强完成,孩子身心俱疲,我们气得肝疼,亲子关系剑拔弩张。
这绝对是双输。
03:寻求平衡:从“监工”到“教练”的转变
那么,如何在“希望孩子不磨蹭”和“理解孩子压力”之间找到平衡点?我的双胞胎经验告诉我,我们需要从“监工”转变为“教练”。
第一,管理我们自己的预期和情绪。
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孩子的学习生涯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那个“90分倒数第十”的现实,我们要接受,并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个现象,不代表孩子的未来。
我们的情绪稳定,是孩子最好的减压阀。当我们自己能平和地面对分数和速度时,孩子才能感受到安全和支持。
![]()
第二,看见情绪,而非只看见问题。
在孩子磨蹭时,先别急着下判断。
试着走过去,抱抱他,或者说一句:“看起来你今天有点累,遇到难题了吗?”
当我们先去共情他的感受,而不是指责他的行为时,孩子才会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
他知道,你和他是一队的,共同面对作业这个“敌人”,而不是你和作业一起对付他。
第三,赋予自主权,共同制定规则。
和孩子一起商量,每天放学后的时间如何安排。
比如:“我们先休息20分钟,再开始写作业,你觉得怎么样?”
“语文和数学,你想先写哪一科?”
让他参与决策,他会更愿意执行。
设定一个小目标,比如“今天咱们争取在8点前完成,完成后可以一起看一集动画片”,这比空泛的“你快点”要有效得多。
![]()
第四,分解任务,降低门槛。
有时候孩子磨蹭是因为任务看起来太庞大,产生了畏难情绪。
帮他把作业分解成几个小部分,完成一部分就休息一下,击掌鼓励。
这种“闯关”模式,能让孩子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更有动力继续。
![]()
第五,关注过程,而非只看结果。
不要只盯着最后的分数和完成时间。
今天他有一道题独立思考出来了,今天他比昨天提前了5分钟,今天他写字更认真了……
这些微小的进步,都值得被我们看见并大声赞美。这能帮助他重建在学业上被打击的自信心。
写在最后
回到我家的故事。
对于细毛,我依然费心,但方式变了。我不再坐在旁边像个监工一样指手画脚,而是告诉他:“需要帮助时,妈妈一直在。”
我更多地和他聊学校里的趣事,帮他排解和同学相处的小烦恼。
我发现,当他的情绪通道畅通了,没有被学习的压力完全堵死时,他反而能更平静地坐到书桌前。速度依然不如右右,但他在努力,而我能做的,就是接纳他的节奏,给他提供情绪价值和必要的支持。
![]()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你追我赶的逼迫,而是一场春风化雨的滋养。
我们和孩子,是同盟,而非对手。
在这场平衡木上,我们稳住自己,才能伸手扶住那个摇摇晃晃、背负着不小压力的孩子,陪他一起,稳稳地走向前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