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同学聚会,跟当年我们班的班主任聊了很久。
她现在依然在带毕业班,已经整整干了快20年。她看着我们这些家长,忽然叹了口气,说了一句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
- “现在的孩子,真不是不努力,而是‘假用功’太多。我带了20年初中生,总结出8种最常见的‘假努力’,家长要是看不出来,孩子成绩就悬了。”
当时我还以为她开玩笑,但听完她一个个例子,我整个人都沉默了。
![]()
那不是别人的孩子,仿佛在讲我家孩子的日常嘛,快看你家孩子中了几条?
一、笔记“花里胡哨”,脑子空空如也
老师说,现在的学生有个奇怪的现象:笔记越漂亮,成绩越堪忧。
有的孩子错题本抄得比某红书的记事本还精致,红笔蓝笔荧光笔轮番上阵,线条笔直,标题有艺术字,看着像艺术作品。
可真正问他:“这题为什么错?”
孩子一脸茫然:“啊?我忘了。”
其实那只是“假学习”的幻觉。真正的学习,是脑子在转,不是手在秀。
上课时,最重要的是盯紧老师的思路,跟着走、动脑想。有余力再补记笔记,否则笔记再美,也只是空壳。
二、只写作业,不复习
这几乎是初中生的通病。
每天各科作业一堆,数学几页、英语几张、语文作文一篇,孩子一头扎进作业堆里,写完万事大吉:“终于写完了。”然后倒头就睡。
家长看着也心疼:“孩子挺努力啊,每天写到这么晚。”
但老师一针见血地说:“他不是努力,他是忙着完成任务。”
没有复习,没有巩固,知识点像过眼云烟。
学习不是机械劳动,光完成作业是不够的。
要有复习节奏,有回头看的时间,不然学得再多也像往漏斗里倒水。
![]()
三、快考试了才拼命,这叫“应激学习”
家长常安慰自己:“我们家孩子一到考试就该发奋了。”
可你见过农民快收割时才去浇水的吗?
学习也是一样,知识需要发酵、沉淀,不是临时抱佛脚。
老师说,她见过太多“考前发狠”的孩子。
平时玩手机、看剧、拖作业,考试前一周突然“开窍”:做题到深夜,贴满便利贴,信誓旦旦要逆袭。
结果?分数只比上次多了两三分,还累出黑眼圈。
努力这件事,不在“临时爆发”,而在“长期积累”。
真正的学霸,是那种每天都在稳步前进的人,而不是考前通宵的人。
四、计划“满满当当”,执行“3天夭折”
老师笑说:“我看过的学生计划表,堪比项目管理软件。”
有的孩子写得特别细:
- 星期一背50个单词
- 星期二刷20道压轴题
- 星期三复习历史第二单元
结果到了周四,全都推翻重来。
计划定得太漂亮,执行力却几乎为零。
原因很简单:他们在“幻想努力”的快乐中,提前获得了满足感。
做计划像在给自己打鸡血,执行时一遇到困难就泄气。于是开始自我安慰:“今天状态不好”“这几天太累了”。
计划再完美,没有行动,就是“空中楼阁”。
![]()
五、只会“埋头苦刷”,不会“复盘总结”
这一类学生,老师也最头疼。
背单词时一遍一遍读,却不检查自己到底记住了几个;
做题时错了就擦掉重做,从不去想“为什么错”。
有个学生考试后气呼呼地说:“我真的超努力啊,怎么又考砸了?”
老师问:“那你上次错的地方改了吗?”
他挠挠头:“好像……没时间复盘。”
学习不是体力活,是脑力活。
不会思考,不会复盘,就可能永远停在原地。
真正有成长的孩子,会在错题上“死磕”,分析原因,找出规律。
六、跟风“买买买”,全是“装饰品”
现在的学生真是“资料富人”。
只要听说哪个学霸用了“神器资料”,马上下单同款。
一本、两本、十本堆在书桌上,封皮都闪亮亮。可几个月后,封膜还没拆,已经落满灰。
孩子不是不想学,而是在“拥有”中获得虚假的安全感。
买了,就觉得“我已经在努力了”。
但努力不是买书的动作,而是打开书的那一刻。
资料不在多,吃透一本胜过囤十本。
七、偏科严重
很多家长都有这个误区:孩子语文好、英语好就放心了。
可中考拼的是总分,不是一科出彩。
老师举例说:有个学生英语常年140,数学永远不及格,最后被卡在分数线外。
偏科是慢性毒药。
孩子只做自己擅长的题,越做越顺手;
而不擅长的科目一看就头疼,索性逃避。
可弱项不补,终究会拖后腿。
最好让孩子学会“平均用力”法,让强科帮弱科找到方法,而不是放弃某一门。
![]()
八、课堂“神游”,晚上“狂熬”
这是最常见、也最危险的一种“假用功”。
白天上课不认真听,低头画画、发呆、偷偷玩笔;
晚上回家再“狂熬”补课到深夜。
家长以为孩子“特别努力”,其实他是在补白天浪费掉的时间。
老师说:“课堂上一分钟,顶得上课后一小时。”
孩子如果在课堂上能集中精神,很多内容就能一遍掌握。
真正聪明的学生,不是熬最晚的夜,而是用最短的时间学得最深的知识。
那天聚会结束,班主任对我说了一句话,我特别认同:
- “很多孩子并不是笨,也不是不想上进,而是被假象骗了。他们以为自己在努力,其实只是看起来很忙。”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
我们总被孩子的“忙碌”感动,却忽略了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真正的用功,是专注、有策略、有反馈的,是能带来一点点进步、哪怕很微小的那种。
而假用功,只是让孩子陷入“我已经很拼了”的错觉里,既浪费时间,又打击信心。
家长要做的,不是替孩子安排每一步,而是帮他识别什么是真努力、什么是假勤奋。
当孩子学会自省,懂得高效地用脑子,而不是用手、用时间堆结果,学习才真正开始。
你说对吗?你家孩子中了几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