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 年广东台山、阳江交界海域风平浪静,阳光洒在海面上,谁也没想到这片看起来平凡无奇的海底,藏着一艘沉睡了整整八百年的古船,这艘船叫 “南海一号”。
![]()
那时候没人预料到它会牵动全国的目光,更没人想到为了它,中国会在二十年后投入三亿元将其完整 “请” 出海底 ,其中 1.5 亿元用于整体打捞,另外 1.5 亿元则用于 “水晶宫”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建造。
有人说这是 “烧钱”,有人说是浪费资源, 可当这艘南宋古船真正露出水面,看到船舱里装的沉甸甸的历史和文明的印记,那一刻很多人哑口无言。
一场 “捞错” 的启示
这艘船的发现是一个 “误打误撞” 的意外,那时国内外联合在南海寻找外国沉船,想找点金银珠宝,可没想到打捞上来是一堆中国古代的瓷器和金属器物。
![]()
当时谁也没意识到,这竟然是南宋时期的一艘对外贸易船。船上的文物虽然已被海水浸泡多年,但保存得相当完好,专家们认为这船不简单,它背后可能藏着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巨大秘密。
那时候,中国的水下考古刚刚起步,很多人对这门学问也并不了解。可一些有远见的文博工作者已经意识到,“南海一号” 是个大宝贝,它可能会改写我们对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
![]()
原来我们以为古代中国人主要靠陆路搞贸易,但这艘船告诉我们,海上那条路,早就热闹非凡。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看越觉得,我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民族?我们曾经走过的路,是封闭自守还是勇敢远航?
打捞的不只是船,是一段沉睡的文明
发现归发现,可真正把船从海底捞上来那是另一回事,从 1989 年到 2001 年这艘沉船就像一座沉在海底的 “金山”,大家知道它重要,但没人敢去动它。
技术上当时国内水下考古几乎是个空白,别说整体打捞就连水下作业都靠人力摸索。资金上预算一出,三亿元人民币立马引来社会热议。有人质疑:这钱花得值吗?就为捞一艘船。
![]()
但也正是在争议中,国家文物部门顶住了压力。他们反复论证、修改方案,最后决定,必须把这艘船完整捞上来。
不是简单捞几件文物,而是连船带泥、带文物、带结构,一次性整体吊装。这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全国上下,文物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潜水员、设计团队,齐心协力干了四年,才最终实现了整体打捞。
那一刻,不只是船浮出了水面,更是中国水下考古真正站上了世界的舞台。
三亿换一船文物?
船打捞上来了,接下来最让人期待的,就是看看里面到底有啥。
![]()
一打开沉箱,所有人都愣住了,瓷器密密麻麻地堆着,青白相间,各种花纹精致细腻,除了瓷器,还有金银首饰、铁器、铜器、香料、玻璃珠,样样都有。
这些东西来自当时中国多个地区,种类繁多,说明当年的对外贸易早就形成规模,截至考古工作接近尾声,共发掘出 18 万件(套)文物,总数甚至超过广东省博物馆的馆藏量。
重要的是这艘船本身就是技术的见证。船体采用的是福船结构,拥有多个水密隔舱,这说明早在南宋,中国的造船技术已相当成熟。不光能远航,还能应对长时间的海上运输。相比之下,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造船还停留在粗放阶段。
![]()
这些细节都不是教科书里能轻易读到的,它们通过一船沉默的文物,讲述了一个曾经繁荣、开放、自信的南宋。
这艘船仿佛在告诉我们:我们祖先并不闭门造车,他们愿意走出去,与世界交流、做生意、传文化。
人物背后的坚持:他们让沉船重见天日
说到 “南海一号”,不能不提一批默默无闻却极其重要的人,他们用几十年的坚守,把一艘沉船从深海带回了大家面前。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崔勇,作为较早提出整体打捞 “南海一号” 的专家之一,他在 2001 年首次潜下水进行考古调查后,发现船体保存完好,若原地发掘必将造成损失,于是力推整体打捞方案。
![]()
他深知这项工程难度极大、社会压力巨大,却始终坚持:“这艘船不是我们的,而是属于后代的。”还有那些潜水员,在 20 多米深、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海底,靠手感安装钢梁、挖掘海泥,每次下潜都面临高水压、海洋生物侵扰等多重危险,且单次水下工作时间仅能维持 40 分钟左右。
整个打捞过程中,潜水员累计下水 3016 次,潜水时间达 19.8 万分钟,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持为打捞成功奠定了基础。
以及那些文物修复师、保管员、研究人员,他们一件件清理出文物,对每一件器物都像对待亲人一样细心,这些人不图名利只想让这段历史被更多人看到。
![]()
可以说,“南海一号” 的成功,不只是工程上的胜利,更是信念和文化责任的胜利。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我们才没有让这个时代失去它应有的记忆。
有些宝贝,不用卖钱也知道它值
三亿人民币,换来一艘沉船和 18 万件文物,“南海一号” 让我们重新看清了自己,从它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曾经在海洋上的自信,也看到了一个文明国家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
![]()
今天的我们,可能过着快节奏的生活,常常忽略了过去,但正是这些沉在海底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中华文明的根不在地表,而是在每一段被时光掩盖的记忆里。
三亿买不来一段历史,但可以把它从深海请回到人间,这艘船从寂静的海底回到热闹的人间,我们才知道,原来我们曾经走得那么远。
信息来源:
崔勇:第一代水下考古人,从沉船接通海上丝路2022-10-24 21:03·中国青年报
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发掘单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项目负责人:孙键、崔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