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海上空的“怒吼”,这一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猛烈。10月28日,五级飓风“梅丽莎”以每小时295公里的极端风速登陆牙买加西南部海岸,直接追平大西洋飓风登陆的最高纪录,也是牙买加174年来遭遇的最强飓风。
那一天的海面翻腾如山,天空昏暗如夜,整个国家就像被巨兽托起又重重摔下。短短几个小时,通信、供电、供水、交通几乎全部中断,一个国家,陷入了“停摆”。更糟的是,它并没有消停多久,旋即北上重击海地和古巴,三国都遭受重创。
![]()
在牙买加,这场灾难留下了触目惊心的痕迹。到10月31日,政府确认19人死亡,但卫生部长克里斯托弗·塔夫顿说了句更让人不安的话:这只是能统计出来的数字,偏远山区和沿海村落“路断信号断”,实际死亡人数可能更高。
西部沿海的布莱克河完全被摧毁,几乎九成房屋屋顶被卷走。那是一场文明和自然的正面冲撞,医院屋顶被掀、仪器被雨水浸坏、墙体塌陷。牙买加本就医疗资源有限,每千人只有1.2名医生,如今灾后很多人只能步行几个小时,去找野战医院或救助帐篷看病。医生只能用手电筒照明做手术,救护车没油,医疗用品靠直升机空投。
![]()
而生活在飓风后的牙买加民众,正忍受连锁崩塌的日常。停电像瘟疫一样蔓延,截至10月31日,全岛超过六成地区断电,电力公司紧急派出300人抢修,优先保证医院和避难所供电。
可到了11月5日,也只有首都金斯敦恢复了八成电力,西部重灾区的复电率刚过三成。供水系统情况更糟,有一半的管线报废。那些老旧的供水管道有的已经服役三十年,这次被彻底震断,光是修复材料就得从海外进口,恢复要几个月。
![]()
市民不得不依赖直升机空投的瓶装水,有的家庭每天只能分得几瓶净水。一位在社交媒体上求助的母亲写道:“我的孩子已经三天没喝过干净水。”这样的故事,在灾后随处可见。
如果说牙买加的灾情是在资源紧张中艰难自救,那么在海地,情况更像是“末日叠加”。海地的民防部门确认,截至10月31日死亡31人、失踪21人,其中西南部的小戈阿沃镇一地就死了20人,10个孩子没能逃过这场风暴。
![]()
全境至少有1.58万人无家可归,睡在体育馆、教堂临时搭建的避难所里。更糟糕的是,这个国家本就陷于长期的政治混乱和经济崩坏,地方政府缺乏组织力,救援资源送不进去。飓风带来的洪水吞没道路,通信瘫痪,救援车队寸步难行。
小戈韦镇七成房屋被淹,当地仅有的卫生所也被水冲毁,唯一剩下的一名乡村医生只能用损坏的工具处理轻伤。可疾病才是真正的隐患。洪水过后,污染的水源让霍乱卷土重来。联合国警告说,海地近一半人口缺乏洁净水源,这次极可能爆发新的霍乱疫情。人们躲过了风暴,却可能熬不过污染。
![]()
古巴的情况稍微好一点,但代价同样惨重。飓风进入古巴时虽然减弱为三级,但东部六省提前紧急疏散了73.5万人,这已经是古巴十年来最大规模的防灾行动。得益于系统性的疏散措施,没有出现大规模人员伤亡。
然而风暴留下的,是无穷无尽的经济伤害:东部农业区的香蕉园、甘蔗园被夷为平地,2.3万公顷农田彻底毁掉。那些依靠作物维生的农民,面对的不是一场“暂时困难”,而是生计全断。古巴的农产品出口本就受限,这下更雪上加霜。
![]()
国际援助的到达多少让绝望之地出现了一点曙光。11月1日,首座野战医院抵达牙买加,可由于布莱克河的山体滑坡,搭建比计划晚了一天。这座医院有完整的急诊设备和小型手术室,由25名国际医生组成的团队接管,来自“无国界医生”组织,还有印度、西班牙、加拿大的志愿者。
世界卫生组织协调了多国支援航班,金斯敦机场几乎昼夜忙碌,仅加拿大就送来了2万份抗生素和500套手术器械。与此同时,联合国也在行动,儿童基金会已向牙买加和海地运送12万瓶净水片,每瓶能净化一定量水,能保证6万人喝上干净水至少一周。可问题是,这些努力更多是“止血”,灾区的根本问题还没解。
![]()
一个国家可以被风暴毁一次,但不能每年都靠救援活着。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几乎让人不寒而栗:像“梅丽莎”这样的超级飓风,不再稀有。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最新研究指出,大西洋海温比工业化前高出0.5摄氏度,强飓风的登陆概率增至原来的四倍。
而IPCC第六次报告则进一步确认,海水温度每升高0.1℃,飓风的潜在破坏力就会增加2%。仅去年大西洋飓风季,就有20个命名风暴,其中7个达飓风级,而1991年至2020年的平均只有14个风暴、6个飓风。气候变暖让能量积聚的速度快得惊人,“梅丽莎”其实只是一个预兆。
![]()
对于加勒比这些小岛国家,打击更致命。地理条件里自带“软肋”低海拔、多山且沿海集中。牙买加的平均海拔仅290米,海地甚至有大面积低洼滩地。过去百年全球海平面上升了20厘米,而每一次飓风带来的风暴潮,都让原本薄弱的防洪系统彻底崩溃。
加勒比共同体2022年的评估显示,整个地区只有三成国家有完整的飓风预警系统。农村地区比如牙买加的农区,预警覆盖率只有58%,很多人根本来不及撤离。再加上防灾预算普遍低于GDP的1%,几乎没有资金去建造高标准的抗灾建筑。于是,每一次飓风都会变成“复读”:预警滞后、房屋倒塌、电网瘫痪、国际救援再介入。
![]()
面对如此现实,加勒比国家只能选择主动求变。牙买加政府已经宣布,将未来五年内,把公共设施的抗风标准从“抵御三级飓风”提升到“四级”,尤其是学校和医院这样的第一响应建筑。
海地虽然弱不禁风,但也开始在小戈阿沃镇试点社区应急队,培训居民如何在灾情中自救、逃生、急救。那是生于灾区的人民在不断学习和努力的缩影。而国际社会也有责任,不能总是在风暴之后才匆忙救援,而应该提前投资,帮这些国家建立起真正能抵御气候风险的基础设施。
![]()
“梅丽莎”不是终点,而是警告。它告诉所有人,气候危机从不是科学家的抽象概念,而是已经砸在每个普通人的屋顶上。加勒比地区首当其冲,医疗薄弱、经济依赖单一、基础设施老化、气候脆弱,这些矛盾叠加在一起,让每一次风暴都能变成一场人道灾难。
短期内,联合国和西方国家的救援能缓解燃眉之急,但长期看,没有哪个国家能永久依赖直升机空投的瓶装水生活。建立稳固的防灾体系,是牙买加、海地、古巴乃至所有小岛国家的生存必修课。
![]()
当风平浪静后再回看“梅丽莎”,你会发现它不是一个灾难的名字,而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所有还在忽视气候危机的人脸上。加勒比国家只是第一批受害者,下一场极端灾害,可能发生在世界的任何地方。眼下的任务,不仅是救人、重建,更要思考:如果不改变,我们还能承受多少次这样的“梅丽莎”?
参考信源:(外代一线)飓风“梅利莎”尽显威力 加勒比多国受侵袭
2025-10-31 19:03·新华图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