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岩圣可祖师外护力量
文 / 道 坚
佛法弘传如航渡沧海,需“内修”与“外护”双轮并驱。华岩寺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圣可祖师(德玉禅师),能于明末清初的战乱废墟上开创川东禅宗丛林典范,既赖其自身“德之坚贞似玉”的修行定力,更离不开僧俗各界外护力量的鼎力支持。这些来自禅林、官场、乡绅阶层的支持者,以各自的声望、财力与行动力,为华岩法脉的弘法大业,筑牢了坚实的根基。
▶法脉传承的八方情谊
01
佛教弘传的内生动力,首推僧团内部的法谊共鸣。圣可祖师的禅林交往,既延续了临济宗的法脉传承,更获得了同代高僧的精神加持与实践助力。
圣可祖师的法脉渊源上,于27岁皈依朝阳寺道源禅师出家修学二载,法名“德玉”即取“勗其德之坚贞似玉”之意;29岁赴雅州洪雅县八面山,于澄江禅师座下受具足戒,这份戒法传承成为其弘法生涯的重要基石,晚年他还专程赴伏虎寺祭扫澄江禅师灵塔,寄托无尽哀思。作为双桂堂破山大师的法嗣,他与破山门下的同辈高僧往来密切,綦江熊氏子的慧觉照衣禅师同为破山弟子,昭觉寺的丈雪禅师等,几人兄弟法谊极其深厚,共同承担西南临济宗振兴的法脉使命。
![]()
在华岩寺开创初期,半偈、立禅、松石三位禅师作为同道“引路人”。他们深知圣可祖师的佛法造诣,联袂携居士李生蕃、杨继芳前往延请,力邀40岁的圣可祖师入主华岩洞。正是这次延请,开启了华岩寺的清初的中兴局面。而川中高僧丈雪通醉的支持更显分量,康熙十四年他为《华岩圣可禅师语录》作序,以“此是示真实相之椎轮也”盛赞圣可教法,这份来自同代大德的认可,极大提升了圣可祖师与华岩寺在中国禅林中的声望。
▶官僚群体的护法支持
02
清初的四川,尚在政局未定之际,地方官僚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佛教道场的存续与发展。圣可祖师以其德行与智慧赢得了从省级监察官员到地方知县的敬重,形成了自下而上,层级分明的官方护法群体。
其中职位最高者当属川东巡宪王孙蔚,作为省级监察官员,他掌管一省监察大权,在康熙二十年吴三桂之乱平息后,专程与巴县知县焦映汉同访华岩寺。二人不仅亲听圣可祖师说法,更主动为寺庙题写殿额、赠送诗偈,且刊刻流布;王孙蔚还亲自撰写请藏疏文,捐出俸禄倡议募资,命僧人惟识等人负责请藏事宜,为华岩寺典籍传承奠定了基础。这种“自上而下”的支持,既为华岩寺提供了政治庇护,更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
地方行政官员的务实助力同样关键。乾州别驾李沅,身为州府要员,于康熙十九年专程率名流到访华岩,其身份背后代表的地方官僚群体对佛法的关注,为华岩寺营造了宽松的生存环境。而重庆知府陈邦器的举措更显赤诚,圣可祖师圆寂后,他特意命人在云南仿照滇中地藏菩萨像,铸造圣可祖师铜像,专程运抵重庆立于华岩寺祖堂,并亲题“大善知识”四字,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身份为祖师正名。此外,重庆镇左都督王虽未亲至,却差遣官员偕楚成上人请圣可祖师上堂说法,展现了军政要员对佛法的尊崇,也是对圣可祖师的鼎力支持。
▶乡绅名流的务实风范
03
乡绅与地方名流作为连接官府与民间的枢纽,以其经济实力与地方号召力,为华岩寺的建设提供了最直接的物质支撑,是圣可祖师弘法最坚实的“后盾”。
杨继芳父子堪称华岩寺的“奠基者”。最初因华岩洞旧寺“湫隘不能容众”,圣可祖师萌生去意,杨继芳父子效法祖上护法功德,主动献出宅基与田地以建新寺,且先后三次捐地捐资,最终使华岩寺从简陋岩洞型寺院,一跃成为“川东一大丛林”的大格局。这种倾囊相助的决心,源于对圣可祖师的绝对信任,更体现了地方乡绅护持佛法的赤诚。
![]()
重庆巴县双山里的蒋弘道居士,则是华岩禅院的“开创者”之一。康熙庚戌年,他牵头联合乡邻新建华岩禅院,并亲请圣可祖师主持开炉仪式,祖师“拈疏元符太白同斯理,双桂华岩没两般”的开示,正是对其护法之举的回应。作为地方有号召力的乡绅,蒋弘道的牵头作用不仅解决了建寺的资金与土地问题,更带动了周边信众的参与热情。
此外,以刘桐柏、邓惠吉、黄元吉等为代表的“渝绅”群体,作为重庆本地绅士名流的代表,在解冬日主动邀请圣可祖师建造石林寺作为退居之地,展现了地方精英对祖师修行的关照。而张自新、曹文秀、黄光阔等乡绅,则通过分别请圣可祖师上堂说法的方式,既表达了对佛法的渴求,也以实际行动扩大了华岩法脉在民间的影响,如祖师对黄光阔“拈来度与黄光阔,岁岁今朝作饭钱”的禅机回应,成为二者法缘深厚的见证。
▶文化精英的价值赋能
04
在众多外护者中,云南姚州土同知高奣映的角色尤为特殊,他以“政学双优”的文化精英身份,为华岩寺提供了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赋能。
高奣映出身官宦世家,父亲于明亡后出家,他嗣位后入清仍授世职,康熙十二年平定会川土司叛乱后,更被清廷委以提刑之职分巡川东。这位被称为“清初四才子之一”的学者,不仅博学能文,著有《妙香国草》等数十种著作,还编纂《鸡足山志》,其学问横跨文学、历史与佛学多个领域。康熙十三年,华岩寺建经楼恰逢三藩之乱,工程几近停滞,高奣映挺身而出全力相助,使藏经楼数月内即告落成;康熙十六年,他与圣可祖师、丈雪通醉同游北碚浴温泉,留下传世公案;同年更撰写《华岩开山碑文》,以精美的文字为华岩寺的开创历史立传,该文至今仍为研究圣可祖师的核心文献。更值得一提的是,高奣映不仅自身成为圣可祖师的传法弟子,其子亦受祖师印记,成就了一段“世代护法”的佳话。
![]()
从禅林同参的法脉传承,到官僚群体的政治庇护,从乡绅名流的物质支撑,到文化精英的精神赋能,圣可祖师的外护群体构成了一幅立体的世俗撑持图景。这些来自不同阶层的护法者,因对圣可祖师德行与佛法的认同而凝聚,既成就了华岩寺“蜀川十大名刹”的地位,更让临济宗的法脉在西南大地得以绵延。正如高奣映在《华岩开山碑文》中隐含的深意:佛法弘传从来不是僧人的独行,而是僧俗同心共筑的修行大业。
华岩寺欢迎您
图片| 华岩寺
设计| 福 桔
责编| 照 瑛
审核| 德 信
声明| 文中图片为原创,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于重庆华岩寺;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文字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