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价值的不是华丽的词藻,而是实实在在的经历,做永远比说重要!
——坤鹏论
![]()
第十三卷第八章(6)
原文:
但,假令1正为万物起点,则关于数理之实义,毋宁以柏拉图之说为近真,
“原2”与“原3”便或当为理所必有,而各数亦必互不相通。
解释:
在完成前面的归谬论证后,亚里士多德马上给出了一个总结性论述。
他说,好吧,如果承认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即1确实是万物的起点,世界从1开始,
那么,关于数的真正本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还不如柏拉图的更连贯、更接近真理。
也就是说,如果1是起点,那么本2和本3等,也应该顺理成章地存在,
而且,各个理型数之间,也必然是不能相通,彼此独立。
为什么?
因为正如理型论所说的,如果本1是独特的本体,为了公平和逻辑一致,
就必须赋予2、3等数字同样的地位,
也就是必须承认本2、本3的存在。
如果承认这些本数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就必须规定它们互不相通,
即不同理型数的单位不能随意互换、相加。
但是,就算理型论再优秀,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因为他们的前提都是错的,结果不过是是谁错的更离谱而已。
原文:
反之,人苟欲依从此说,则又不能免于吾人上所述,若干不符事实之结论。
但,两说必据其一,若两不可据,则数便不能脱离于事物而存在。
解释:
这段话是亚里士多德对“数能否独立存在”这一核心问题的最终断言。
他说,反之,如果一个人想要遵循另一种说法——即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说法——1是万物起点,
也没有办法避免上面所描述的那些不符合事实的荒谬结论。
理型论,会导致理型数由理型数组成,结果就是数学运算的崩溃;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导致逻辑不一,只有本1,没有本2,除本1之外,其他数相通等。
总之,无论选它们哪个,推导下来,都会陷入死胡同,得出违背常理的结论。
但是,如果承认数是独立存在这个前提,
那么,这两种说法你就必须接受其中一个。
如果这两个说法都不接受的话,必然就要接受,数就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
所以,数是独立实体这个前提就是错误的。
在这段话中亚里士多德批判了分离说,
反对将抽象的属性,比如:数、理型,与具体实体分离开来,成为独立存在。
从而也捍卫了他的属性说,即坚持数是事物的量化属性,存在于我们对可感世界的认识和抽象中。
即:数,本质上是事物的数量属性,它不能像一件家具或一个神灵那样是一个实体,不能脱离苹果、人、马、星球这些具体的东西而单独存在。
![]()
原文:
这也是明显的,这观念的第三翻版最为拙劣——这就是意式之数与数学之数为相同之说。
这一说合有两个错误。
(一)数学之数不能是这一类的数,只有持此主张的人杜撰了某些特殊的线索才能纺织起来。
(二)主张意式数的人们所面对着的一切后果他也得接受。
解释:
在批判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说法后,亚里士多德乘胜追击,对第三种说法进行了批判。
这种说法试图调和前两种理论的矛盾,声称理型数和数学数其实就是同一种数,即:理型数就是数学数。
亚里士多德表示,这种观点最为拙劣,因为它是将两个错误的理论打包在一起,错上加错,错误全家桶。
为什么?
错误一,数学所使用的数,根本不可能是理型数那种类型的数,
因为我们日常计算、推理所使用的数学数,其单位必须相通、可互换的,否则1+1=2就无法成立,
而理型数的单位是各不相同的。
错误二,既然也主张理型数,也就必须全盘接受理型论推导下来面临的一切荒谬后果。
以黄金王冠为比喻来说明一下:
柏拉图学派说:存在一顶完美的理型王冠,神圣、唯一,用特殊金属铸成,和现实的王冠无关。
毕达哥拉斯学派说:王冠的本质是黄金这种数学般的纯粹物质,它是构成现实世界的基本元素。
第三派说:你们不用吵了,完美的理型王冠就是用黄金做的,它们其实是一回事。
亚里士多德对此的批判是:
错误一(对应数学):胡说!现实中工匠用的黄金能熔炼、分割、铸造(如同数学数可计算)。
而那个理型王冠如果是黄金做的,它怎么可能是唯一且不可分割的呢?
错误二(对应理型):更糟的是,既然说它就是那顶理型王冠,就得承认它高高在上、触不可及,
并且还要回答“这顶王冠各个组成部分是否也是理型?”等荒谬问题。
本想调和,结果却把最沉重的包袱背在了自己身上。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